當地時間2025年7月14日,美國媒體AXIOS拋出一則重磅消息,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瞬間在國際輿論場激起千層浪。報道稱,早前在北約峰會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提出美國向烏克蘭供應武器的計劃,竟意外獲得特朗普同意。而特朗普同意的背后,是俄羅斯總統普京在電話里告知其將升級烏克蘭戰場局勢,進行60天大決戰并擴大俄武裝部隊控制區。這一系列消息,讓本就錯綜復雜的俄烏沖突局勢,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特朗普在14日表示,歐盟將承擔運往烏克蘭的美國制造武器的費用,美國將向烏克蘭運送急需的MIM - 104愛國者防空導彈,還計劃提供“各種類型的現代武器”,且費用由歐盟承擔。特朗普一邊抱怨普京“能言善辯卻晚上轟炸所有人”,一邊強調“美國什么都不付,這是生意”,甚至直言對普京“非常失望”。然而,特朗普自己過往言而無信的行徑,讓他對普京的指責顯得頗為諷刺。烏克蘭在2022年10月哈爾科夫大反攻后,本有機會體面退場,卻未能抓住,如今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
與此同時,美國國會參議員林賽·格雷厄姆也跳出來刷存在感。他聲稱俄烏沖突的轉折點將到來,美國國會正在考慮通過法案,授予特朗普對幫助俄羅斯的國家征收500%關稅的權利,還點名中國、印度、巴西等經濟上與俄羅斯有合作的國家。這位親烏克蘭的美國參議員,一邊宣稱特朗普數月來試圖說服普京和平談判,和平大門即將關閉,一邊叫囂要追究支持俄羅斯的國家,對俄實施進一步制裁。但他似乎忽略了一個現實問題,中國、印度向俄羅斯購買石油使用本幣結算,美國拿什么來有效制裁?俄羅斯自2022年以來遭受的制裁還少嗎?難道還能比當時更艱難?
朝鮮支援:俄烏戰場的新變量
在俄烏沖突的背后,朝鮮的支援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新變量。韓國和烏克蘭情報顯示,朝鮮向俄羅斯供應了約1200萬枚152/122mm炮彈。韓國國家情報院監控到,朝鮮已向俄羅斯鐵路運輸了28000個集裝箱,烏克蘭國防部下屬軍事情報局局長布達諾娃少將更是稱,過去三個月烏克蘭軍隊60%的損失是由朝鮮制造的武器導致的。朝鮮不僅運送炮彈,還輸送彈道導彈、火炮等,甚至把107mm火箭炮都送給了俄軍。
北約秘書長稱俄羅斯的軍工產能是北約32個成員國總產能的4倍,而布達諾夫少將卻表示朝鮮的軍工產能供應了俄軍60%彈藥。按照這樣的說法,一個朝鮮的軍工產能竟是北約的5倍以上,這無疑是對北約軍事工業生產力的一種諷刺。烏克蘭和韓國將北約與朝鮮相提并論,甚至認為整個北約加起來比不過朝鮮,實在有些丟臉。畢竟烏克蘭估計也買了不少韓國的彈藥武器,但韓國只能賣,不能像朝鮮那樣給予全力支援。朝鮮通過支援俄羅斯,不僅發了筆戰爭財,清空了庫存,還24小時不停生產新武器,已然成為國際棋局中的棋手,而非簡單的棋子。朝鮮的支援也成為俄羅斯保持戰線穩定的關鍵因素,讓俄烏沖突的局勢更加復雜。
美國制裁威脅:色厲內荏的鬧劇
美國揚言要對幫助俄羅斯的國家征收500%關稅,還放話要制裁俄羅斯石油,但實際行動卻顯得色厲內荏。7月13日,俄羅斯油輪在海軍護衛艦“博伊基”號的全程護航下,安全通過大貝爾特海峽。俄羅斯早料到美國可能會有海上攔截、扣押油輪的舉動,提前做好了防范。大貝爾特海峽最窄處僅有16公里,且上面有座大橋,北約海軍、丹麥海軍若想阻止俄羅斯軍艦和油輪通過并非不可能,但丹麥顯然不敢也不想和俄羅斯完全撕破臉。
美國制裁俄羅斯石油,在海上攔截扣押油輪成本高、風險大,而征收500%關稅又缺乏有效的實施手段。中國、印度等國與俄羅斯的貿易往來基于自身經濟利益和戰略需求,不會因為美國的威脅而輕易改變。美國這種通過制裁來施壓的手段,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效果越來越有限。各國都在尋求多元化的國際合作,擺脫對美國的過度依賴,美國的霸權行徑只會讓自己在國際上越來越孤立。
對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說的?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加關注。
注:文中插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