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嗎?放學沖回家,書包往沙發上一甩,打開電視等日漫開播。櫻木的紅頭發、路飛的草帽、柯南推眼鏡的瞬間……這些畫面曾擠滿每個傍晚的黃金檔。可現在翻遍電視頻道,日本動畫像被按下了刪除鍵——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2006年那道禁令,先掐斷了“黃金時間”的路
2006年,廣電總局一道通知下來:17:00到21:00,電視上不能播境外動畫。這可不是小調整——那會兒學生剛放學,正是動畫收視率最高的時段。更狠的是,全天境外動畫占比不能超過30%,剩下70%必須給國產動畫。
這道線一劃,日漫瞬間沒了“露臉”的機會。《龍珠》沒法在晚飯時間播了,《名偵探柯南》只能挪到凌晨兩三點——誰會大半夜守著看?電視臺想保收視率,自然先砍境外動畫的份額。這一步,直接把日漫從“主流”擠成了“邊緣”。
電視臺不傻:引進日漫,越來越“不劃算”了
就算沒禁令,電視臺也未必愿意播。這些年電視廣告收益一年比一年差,可日漫的版權費卻水漲船高。一部熱門新番,版權費能抵上好幾部國產動畫的制作成本。
更關鍵的是,網絡平臺搶得兇。優愛騰這些視頻網站,仗著用戶多、付費意愿強,直接把熱門日漫版權買斷。電視臺拿著老片重播沒人看,買新片又拼不過網站——播日漫成了“費力不賺錢”的事,自然沒人干了。
還有層心思:那會兒國產動畫剛起步,需要“溫室”。電視臺播國產動畫,能拿到政策支持;播日漫?除了挨罵“不支持本土”,啥好處沒有。算清這筆賬,日漫被放棄,幾乎是必然。
沒有分級的“緊箍咒”,讓日漫連“回頭路”都難走
就算有電視臺想偷偷播,內容關也過不去。日本動畫里,熱血的打斗、復雜的人性是常態,可咱們沒有分級制度——《進擊的巨人》里的巨人吃人畫面,在家長眼里是“血腥”;《東京食尸鬼》的戰斗場景,直接被列入“禁播黑名單”。
投訴電話一打到廣電,審查就跟著加碼。2015年那波整治,一批日漫被全網下架,電視臺更不敢碰了。其實問題不在動畫本身,在“怎么分清楚誰能看、誰不能看”。沒有這把尺子,就只能一刀切——寧可錯殺,不能漏過。結果就是,稍微“帶點勁”的日漫進不來,剩下的低幼向又沒人看。電視上的日漫,慢慢成了“空白區”。
消失的是電視畫面,還是我們對“多元”的包容?
現在的孩子,電視上看的多是《喜羊羊》《熊出沒》,想看日漫得去視頻網站。可網絡上的日漫,要么被剪輯得七零八落,要么藏在會員付費區——再也不是當年“全家圍坐看動畫”的光景了。
日漫從電視消失,表面是政策和市場的選擇,骨子里藏著一個問題:我們總說“保護國產”,可保護是不是該有邊界?沒有分級制度托底,沒有對多元內容的包容,就算把境外動畫全擋在門外,本土動畫也難真正長大。
那些消失在電視上的畫面,其實在問我們:當我們懷念日漫時,懷念的不只是劇情,更是那個允許不同故事、不同價值觀共存的屏幕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