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有多愛吃米飯呢?
在日本,米飯是傳統日式餐食的基礎。很多家庭可能一日三餐都吃米飯,通常還會搭配簡單的配菜。
日本的大米屬于短粒米,煮熟后具有粘性,非常適合用筷子食用,也是制作壽司、飯團和蓋飯等傳統菜肴的理想選擇。
半個世紀前,日本人均年大米消費量高達118公斤。
如今這一數字已悄然腰斬至50公斤左右。
面包、麥片等西式早餐取代了傳統粥飯,但米飯作為日本飲食靈魂的地位未曾動搖。
根據Navit公司在2022年進行的一項對1000名男性和女性的調查顯示,超過94.3%的受訪者坦言他們喜愛或偏愛米飯。
從北海道的“夢美人”到新潟的“新之助”,各地精心培育的“品牌米”構成了獨特的地域風味版圖。
然而這張版圖正被持續暴漲的米價撕裂。
2024年1月,5公斤大米全國均價2168日元;一年后暴漲至3828日元;2025年4月更是躍上4543日元的高峰。
一個普通家庭每月消耗5公斤米,僅此一項年支出就突破6萬日元。
日本超市貨架上的米袋標價如股票般飛漲,這種現象正席卷整個日本,媒體稱之為“令和米騷動”。
那么,大米為什么變貴了呢?
1、政策慣性下的供需失衡
二戰后,日本人的飲食變得多樣化。
隨著大米消費量的顯著下降,日本政府開始推行“減反政策”,付錢讓農民休耕或轉產以維持米價。
盡管該政策2018年終止,調控慣性卻還在。水稻種植周期長,面對需求波動難以及時調整,導致供需錯位加劇。
2、后繼無人的田野
稻田里,白發遠比黑發常見。僅11.3%的稻農年齡在50歲以下,近七成農戶找不到繼承人。
農村勞動力短缺與老齡化正不斷侵蝕著日本大米的穩定產能。
3、氣候的殘酷鞭撻
極端高溫、暴雨、臺風輪番蹂躪脆弱的稻田。曾經風調雨順的產區也難逃氣候問題帶來的減產降質。因此,每一粒米的成本都在無聲攀升。
去年一場關于南海海槽大地震的預警,更是點燃了恐慌性搶購。
民眾涌入超市囤積大米,貨架瞬間清空,價格如脫韁野馬般失控。
為平息風暴,日本政府終于開啟了塵封的糧倉——釋放“儲備米”。
所謂“儲備米”,指的是日本政府為防止自然災害或極端天氣導致歉收等緊急情況而儲備的大米。
1995年,“儲備米”制度被寫入日本法律。而這些大米其實主要是未碾磨的糙米,因為糙米比精米更容易儲存。
截至目前,日本儲備了約100萬噸大米——據稱,這些大米足以支撐日本度過十年一遇的歉收年。
2025年初,日本政府以2160日元的政府限價向市場投放儲備米。
據稱,2025年6月初,這些儲備米開始在永旺(AEON)等主要零售商以及羅森(Lawson)、全家(FamilyMart)等大型便利店連鎖店銷售。
但現實卻給政策潑了一盆冷水。米價僅現微弱松動,儲備米并未如愿成為日本大米市場的“救世主”。
這背后同樣有著復雜的原因。
習慣了新鮮“新米”口感的消費者,對煮后略顯干硬的陳米(古米)甚至更早的“古古米”興趣索然;
(注:“古米”指前一年收獲、存儲至今的大米;“古古米”則指存儲超過兩年的大米。)
物流瓶頸使得儲備米無法迅速覆蓋全國;
而深植于民眾心中的糧食安全焦慮,仍在持續推高對非儲備米的需求。
那么,未來日本米價會繼續上漲,還是緩慢下跌呢?我們拭目以待。
以上就是日本米價的問題~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