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前不久,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的手再次相握。這場會見,因三個“最”字的分量,成為觀察中俄關系的關鍵注腳。王毅在會見中用三個“最”為中俄關系定調——“當今世界最穩定、最成熟、最富有戰略價值的一組大國關系”。這不是簡單的定性,而是基于近十年合作成果的總結。
從能源管道穿越西伯利亞到聯合飛船遨游太空,從中俄定期會晤機制到本幣結算規模逐年擴大,兩國在經貿、科技、人文等領域的合作始終保持著“不設限、不打烊”的節奏。即便國際局勢波譎云詭,西方多次試圖用“價值觀分歧”“地緣競爭”挑撥離間,中俄合作反而像扎根深土的喬木,風越大,根扎得越深。
拉夫羅夫(資料圖)
會見現場有個細節耐人尋味:王毅與拉夫羅夫都未打領帶,隨行的俄方工作人員同樣著裝輕松。外交場合的著裝向來是“無聲的語言”,這種打破常規的安排,更像是老朋友間的默契。過去幾年,中俄高層互動頻繁,從領導人視頻會晤到外長“隔空喊話”,雙方早已建立起“有話直說、有事共擔”的信任。正如一位長期跟蹤中俄關系的學者所言:“當兩個大國的溝通成本降到最低,合作效率自然升到最高。”
這種默契,對俄羅斯而言尤為珍貴。當下的莫斯科,正站在多重壓力交織的十字路口。國內層面,俄經濟雖在能源出口支撐下保持增長,但長期制裁導致的產業短板逐漸顯現——高端芯片依賴進口、精密儀器自給率不足、農業技術更新緩慢,這些問題像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國外層面,歐洲對烏軍援的限制正被逐步松綁,德國宣布將向烏提供更先進的防空系統,法國也表示要擴大軍事培訓規模;美國的態度更顯強硬,特朗普不僅恢復對烏軍援,還公開威脅“要讓俄付出更高代價”。更要緊的是,俄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已持續三年多,盡管戰場態勢總體有利,但持續的兵力調動、裝備損耗和資金投入,還是讓俄承受著不小的壓力。
拉夫羅夫(資料圖)
這時候,穩定的中俄關系成了俄羅斯最可靠的“壓艙石”。拉夫羅夫此行看似是一次常規外長會晤,實則為八月底普京訪華參加上合峰會“打前站”。從行程安排看,拉夫羅夫最近3天內連跑朝鮮、馬來西亞,先是與朝方敲定加強軍事技術合作的細節,又在東盟會議上與中國外長深入溝通,每一步都在為普京訪華鋪路。對中國來說,上合組織是推動多邊合作的重要平臺,而俄羅斯作為創始成員,其參與程度直接影響組織效能;對俄羅斯而言,中國不僅是最大貿易伙伴,更是能在關鍵問題上“說得上話、幫得上忙”的戰略伙伴。
有人可能會問:中俄關系這么“鐵”,會不會讓其他國家感到壓力?答案藏在王毅的另一句話里:“中俄協作不針對第三方,更不尋求陣營對抗。”過去十年,中俄始終強調“結伴不結盟”,這種定位讓兩國合作既保持了靈活性,又避免了集團化對抗的風險。只要中俄肩并肩站在一起,背靠背深化協作,國際秩序就亂不了,世界公理就倒不了,霸權主義就贏不了。這句話不是口號,而是基于歷史經驗的總結——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早已證明,單邊主義和陣營對抗只會讓世界更分裂,而平等協作、共同發展才是破解困局的鑰匙。
拉夫羅夫(資料圖)
對普京來說,這樣的默契足以讓他放下心來——因為他知道,在風云變幻的國際舞臺上,有一個可靠的伙伴始終與他并肩而立。這種可靠,不僅來自兩國領導人的戰略引領,更來自兩國人民的廣泛認同。從“中俄文化年”的火爆到“青年友好交流年”的升溫,從跨境鐵路的繁忙到跨境電商的興起,兩國民眾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遠親不如近鄰”的道理。
國際局勢從來不會風平浪靜,但中俄用十年合作證明:真正的大國關系,經得起風雨考驗,扛得住壓力測試。當王毅用三個“最”為中俄關系蓋章定論時,他不僅說出了兩國人民的心聲,更向世界傳遞了一個明確信號——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穩定的中俄關系,就是世界和平與發展最堅實的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