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單靈逸
歷史,是偶然性和必然性交融的產物。在漫長的中國金融業發展過程中,有許多值得探尋和研究的片段,如同貝殼靜靜躺在海邊的沙灘上,等待人們去拾獲。從貨幣的源流演變,到信用機構的運行發展;從金融制度的產生和成熟,到各種理論的交鋒爭鳴……有意無意間,許多中國金融的“第一”和“之最”就此產生。
第三期
兩千年前的貨幣理論,
今天還在用!
“子母相權論”是古代一種重要的貨幣流通理論。周景王二十一年 (公元前524年),單旗反對周景王鑄大錢,第一次對子母相權作了較系統的闡述。《國語·周語下》記載單旗的議論說:“民患輕,則為作重幣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權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則多作輕而行之,亦不廢重,于是乎有子權母而行,小大利之”。單旗認為鑄幣分量的輕重應根據流通的需要而定,若流通中的鑄幣分量太輕,因而購買力低,不適應流通的需要,就要鑄造分量較重的鑄幣投入流通。反之,若人民因流通中的鑄幣分量過重而不便,就要增加分量較輕的鑄幣投入流通,輕者為子,重者為母。輕重不一的兩種鑄幣以一種為基礎確定相互兌換的比價同時流通,就叫“母權子”或“子權母”,即“子母相權”。單旗的子母相權論是中國,也是世界最早的貨幣流通理論。單旗的子母均為足值銅幣。他反對鑄造的大錢是不足值鑄幣。其所說的子母相權只是指兩種足值銅幣的“相權”,不涉及足值銅幣與不足值大錢的關系。
符合“子母相權論”的戰國釿布
“子母相權論”作為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貨幣理論,是對貨幣流通實踐的高度理解和總結,具有進步性和探索性。春秋以降,我國古代的貨幣經濟快速發展,各國都存在幣制混亂的問題,單旗總結出的“子母相權”是適合于大小鑄幣混合流通局面的解決方案。春秋戰國時期,多國鑄幣都參考了這一范式,如魏國的布,其幣文紀地名兼紀重,以“釿”為貨幣單位,有“二釿、一釿、半釿”三等幣制。其幣值、大小、重量依次遞減,正符合“子母相權”之定義,在商品交易過程中,這種貨幣非常便于流通使用。此后,這一理論逐步擴大為銅錢與鐵錢、銅錢與紙幣、白銀與紙幣之間的相權而行,西漢的“輕重”理論、唐代的“虛實”理論、宋代的“稱提”理論,實際上都是對“子母相權”的繼承和發展。“子母相權論”為我國古代的貨幣理論框架提供了第一塊基石,成為中國歷史上運用最久的貨幣理論之一。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