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在杭州鼎文學校舉辦的“鼎文講壇”之 “科學家面對面” 講壇活動中,一場引人入勝的東西方對話精彩上演。通過主旨演講和圓桌論壇的形式,美國三院院士Dennis E.Discher教授與學生們展開互動交流,為鼎文學子打開了一扇與世界級生物醫學工程領域領軍人物探討職業發展、科學方法及技術未來的窗口。Dennis E.Discher教授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家工程院和國家醫學院的成員,他將四十年的研究經驗融入這場討論,既分享了實驗室里的趣聞,也為有志于成為科學家的學生們提供了實用建議。
主講人簡介
Dennis E. Discher 教授/Robert D. Bent 講席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理學與癌癥研究中心主任
賓夕法尼亞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醫學院院士/AAAS Fellow/PNAS,Science等刊物編委會成員/生物力學學科奠基人之一,癌細胞生物力學、生物軟物質、遺傳學、基因組學專家,以通訊作者身份發表的文章Matrix elasticity directs stem cell lineage specification (基質彈性主導干細胞分化世系)是Cell(細胞)刊物有史以來引用量最高的五篇文章之一,奠定了生物力學學科的基礎。
在職業十字路口找準方向
當被問及如何平衡多種學術興趣時,Dennis E.Discher教授強調跨學科探索的價值。“興趣是雷達,而非牢籠。” 他講述了自己將機械工程與細胞生物學相結合的經歷,“你們在青少年時期要去探尋看似不相關領域之間的聯系 —— 這些交叉點往往能催生最具突破性的發現。”
他建議學生在學術生涯中堅持學習必要的基礎學習內容,堅持充滿熱情的追求,欣然接受意外的學習機會。“久而久之,你會發現這些習慣以令人驚喜的方式相互關聯,” 他指出。
培養科學韌性
在談及研究挑戰時,Dennis E.Discher教授坦誠地表示,失敗是科學進步中固有的一部分。“一次失敗的實驗并非終點,而是一個數據點,” 他說道,還提到自己與所在的實驗室的失敗故事,以此提醒自己從中汲取的寶貴經驗。
對于渴望參加研究競賽的高中生,他強調掌握基本技能的重要性。“精準掌握基礎技能比復雜的項目構想更為關鍵,” 他解釋道,并補充說韌性和 “結構化的耐心” 是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質。
展望科技未來
話題隨后轉向生物醫學領域的新興趨勢,Dennis E.Discher教授著重指出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在醫學研究中的整合日益加深。“人工智能在復雜數據集的模式識別方面表現出色,但在患者護理中,人類的判斷仍不可替代,” 他表示。
當被問及應對未來癌癥研究需要培養哪些技能時,他主張跨學科和綜合性人才的重要性:在某一專業領域具備深厚專長,同時廣泛了解統計學、倫理學乃至人文學科知識。“隨著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必須在技術能力和倫理意識之間找到平衡” 他強調。
在閉幕致辭中,Dennis E.Discher教授鼓勵學生們 “充滿激情地去做”。“當我們發現問題時,要認真去享受它” 他說。學生們也覺得收獲滿滿:“Dennis E.Discher教授關于坦然面對失敗的見解,改變了我對待科學項目的態度,讓我深受啟發。”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培養兼具科學素養與人文關懷的新一代尤為關鍵。鼎文學校通過此次活動播撒 “科學種子”,助力學生成長為既懂專業、視野開闊,又品格堅韌、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才 —— 他們既能推動科技進步,又能堅守倫理底線,為人類福祉發力。這既是學校培育時代新人的有益嘗試,也為同類科學教育活動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