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滿貫剛落幕,國乒包攬三冠兩亞,成績一如既往地硬核,但出圈的卻不是球技或者獎牌,而是一張賽后大合影和孫穎莎那張帶點小孩氣的笑臉,這事兒你說巧不巧,冠軍照本來該是整齊劃一、板著臉的儀式感,結果莎莎一笑,氣氛就“破防了,直接把網友們的注意力從金牌轉移到“表情包上,彈幕和評論區全是“團寵“可愛到犯規之類的調侃,甚至還有人說她“不夠專業,這場面,怕不是體育圈的“表情管理也要卷起來了。
其實換個角度看,這種爭議不是一天兩天了,國乒向來是“嚴肅臉的代名詞,無論是馬龍、丁寧還是張繼科,領獎臺上都是一副“完成任務的樣子,哪怕背后拼到手抖、汗流浹背,也很少有人在鏡頭面前松懈,孫穎莎這次站在C位,笑得像個剛下課的小學生,跟旁邊表情嚴肅的陳夢、教練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畫面一出來,球迷立馬分成兩派,一邊覺得這叫真性情、團隊氣氛好,另一邊卻覺得還是要有點職業素養,畢竟國乒代表的是中國臉面,場外場內都不能掉鏈子。
問題來了,體育需要嚴肅到底嗎?或者說,專業和輕松到底能不能共存?要知道,孫穎莎這次的表現可不只是“賣萌,女單決勝局打到10:10生死分,全場氣氛繃到極致,她反手直球干脆利落,賽后復盤連隊醫都像老父親一樣看著她,別人累得說不出話,她卻精力滿滿地拆解每一分得失,哪怕天還沒亮就起來訓練,場下把自己掏空了,場上還得兼顧“表情管理,這強度擱誰身上誰不懵,能笑出來已經很不容易了。
說到底,孫穎莎的江湖地位也不是笑出來的,20歲拿下第一個世界冠軍,如今17冠在手,想想她成長的速度和背后的付出,誰又能輕易地用一句“不專業來定義她呢?現在的國乒環境確實卷到極致,不僅要技術在線,還要情緒自控、形象統一,甚至連合影都要照顧網絡輿論,但問題是,這種“要求完美的氛圍,真的適合每一個運動員嗎?如果每個人都像機器人一樣地微笑、致敬、領獎,觀眾真的會喜歡嗎?
其實球迷們最在意的還是場上的表現,合影上的一個笑容,頂多能當茶余飯后的談資,真正決定一名球員地位的,還是比賽那一刻的硬剛和臨場反撲,孫穎莎這次站在中間,不僅是領獎臺的C位,更是靠實力和拼勁爭來的核心位置,這才是國乒傳統“以球服人的根本,至于場下的放松和本色,何嘗不是一種團隊氛圍的體現?要知道,能讓全隊松弛下來的人,往往更能帶動團隊士氣,這在過去的男乒女乒歷史里屢見不鮮,張怡寧當年也是“冷面殺手,但偶爾的笑容同樣讓人記憶深刻。
當然,這種“人情冷暖本就藏在每一次大賽之后,合影其實是全隊關系和氛圍的縮影,誰站C位、誰笑得最燦爛、誰最緊繃,都能讓外界琢磨半天,網友吐槽也好,點贊回懟也罷,背后其實是對國乒這支夢之隊的高標準期待,畢竟在國乒拿冠軍已經成了“日常,球迷們自然會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到細節和人設上,這其實是國乒光環帶來的“副作用,想低調都難。
但話說回來,運動員也是普通人,不是24小時都能保持“完美營業狀態,更別說現在網絡這么發達,任何一個表情都可能被無限放大、惡搞甚至誤解,如果說以前的輿論只看成績,現在的評論早就卷到了“表情管理甚至“姿態管理,但你要問懂球的人,孫穎莎的“團寵屬性和“氣氛擔當未必是壞事,反而能給緊張的團隊帶來一絲放松,很多時候,正是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小細節,才讓人覺得這支國乒有血有肉、有人情味。
國乒這波大滿貫合影,確實讓孫穎莎又一次成為焦點,爭議有、調侃有,甚至還引發了“表情管理該不該卷的討論,但歸根結底,決定一名運動員長遠成就的,還是場上的硬實力和背后日復一日的訓練,至于笑得燦爛還是板著臉,放到成績面前其實都不重要,國乒今天可以有“團寵有段子,但明天依然要靠專業和拼勁穩住江湖地位,網友們可以吵,可以對噴,但大滿貫的獎杯永遠不會騙人,這才是屬于中國乒乓球隊最真實、最硬核的底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