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開國大典后,西藏解放問題就提上了日程。
此時的西藏,是全國最后一個待解放的大陸地區。因為它位于西南邊陲、和印度接壤,加之地形復雜,印度、美國等都對這片神奇的土地虎視眈眈。
而西藏的上層分裂勢力,則不顧民族利益,仗著帝國主義的支持,打出所謂“西藏獨立”旗號,企圖趁國民黨政權覆亡,局面混亂之際,將西藏從祖國大陸分離出去。
毛澤東為此向自己甚為倚重的“彭大將軍”,已擔任軍委副主席的彭德懷致電,“解決西藏問題不出兵是不可能的”。
1950年1月初,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決定,由西南局、第二野戰軍執行進軍西藏、解放西藏的歷史任務。
二野司令員劉伯承和政委鄧小平深知這個任務非同一般。正如劉伯承所說,解放西藏是“一個非常重要、非常艱巨、非常光榮的任務”。
他們針對西藏位置特殊、地形復雜、人心不穩、藏民宗教信仰意識重等現實情況,反復思量合適的入藏人選。
最后,兩位在沙場上久負盛名的指揮家一致拍板,決定讓第十八軍軍長張國華率十八軍擔當此任!
為什么是張國華?
因為,顯而易見,進藏的這個人,要能滿足這樣幾個條件:
1、堅定不移的理想信仰。藏傳佛教在西藏群眾心里無比神圣,解決西藏問題的人要有很堅定的政治信仰和操守,做決策時才能不受影響。
2、無私奉獻的犧牲精神。建國后,很多人思想上已經很放松,準備論功領賞,正式過上幸福舒適的太平生活。西藏地理環境惡劣,經濟落后,情況復雜,弄不好命都保不住,不是被敵人暗害或死于戰場,就是不適應高原環境弄壞了身體,眼見得犧牲在本可以享受勝利果實的時刻,實在心有不甘。
3、敢打善打硬仗的勇氣。在那樣的情勢下,和平解放西藏是不可能的。那時進藏,可沒有鮮花和掌聲,也更沒有西藏人民唱著贊歌來獻哈達,隨時面對的,都是藏民的不理解和敵人的冷槍,沒有善打敢打的勇氣是不可能完成任務的。
4、解決復雜問題的智慧。勇氣只能解決敢不敢的問題,但能不能勝利,卻需要在紛繁復雜的矛盾中和迷霧重重的表象下抓住要害,解局破題。
5、豐富靈活的作戰經驗。進入西藏,隨時都有可能打仗,但又不能夠以打仗為目的,什么人應該打,什么時候打,什么地方需要打,要打以什么樣的方式去打,都是極其考驗指揮官定力和判斷力的一件事。
6、團結群眾的高明藝術。西藏并不是遍地壞人,很多藏民也是受奴役和受壓迫者。解放西藏,并不是要驅逐藏民,而是要趕走心懷不軌者,給藏民以安定的生活,還藏地以穩定的環境,讓我們的國土不至于被人分割出去。因此,要善于團結當地的百姓,最終達到以最小的犧牲,換來最大的和平的目的。
1950年1月10日,張國華從四川趕赴重慶,受到劉伯承、鄧小平接見,得知進藏任務后,沒有絲毫猶豫,當即堅定地表示“堅決完成任務!”
果然,張國華部隊里很多人對這個決定不能理解和接受。
原本成都戰役勝利后,第十八軍接管的是富庶的川南,張國華已內定為川南行署主任。從人人稱道向往的“天府之國”突然改為處處殺機的“不毛之地”,一部分人由思想上的不理解,變成了行動上的不配合。
很多在戰場上英勇無畏的士兵,此時卻因不愿進藏變成了逃兵。最嚴重的時候,一個班的人員跑得只剩下班長、副班長,連隊干部輪流值夜班,以防有人半夜出逃;營團干部天天核查上報逃兵數量。甚至有的干部也出現了動搖,提出:“身體不好,不能進藏。”
一時間,部隊里彌漫著人心不穩的不安氣氛。
在動員全軍進藏的大會上,張國華親自登上主席臺講話,說到動情之處,慷慨陳詞:“你們把西藏看成是不毛之地,可英帝國主義卻從來不嫌它荒涼,百余年來拼命往那里鉆,現在美帝國主義又積極插足,難道我們對自己的國土反倒不如帝國主義熱心?”
張國華還帶領全軍指戰員莊嚴宣誓:堅決把五星紅旗插上喜馬拉雅山!
鄧小平親自坐鎮第十八軍動員大會,張國華的講話讓他感奮不已,帶頭伸手鼓掌,并給第十八軍將士題詞:“接受與完成黨所給予的最艱苦的任務,是每個共產黨員每個革命軍人無上的光榮!”人心都是肉長的,這樣的場景,讓在場的將士們無不受到震撼與鼓舞。
有人說,一支沒有靈魂的部隊是打不了勝仗的。而這個靈魂,則要由他的將領來賦予。
1950年春,張國華率第十八軍進軍西藏。
為了這一選擇,張國華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女兒病逝于進藏途中,自己在西藏17年,因高原缺氧,環境惡劣,心臟、血壓都出了問題,留下了一身病痛。
但,張國華這個名字,在西藏歷史上永不可磨滅。
張國華和他的十八軍進藏,一路上的艱辛可想而知。這其中,既有復雜地理、高原氣候等自然條件的惡劣,又有敵對勢力的明槍暗箭。
1950年10月6日,為了打通和平解放西藏的道路,在西藏上層反動集團陳兵抵抗的情況下,張國華指揮部隊發起昌都戰役,20天后取得完全勝利。這次戰役打開了進藏大門,推動了西藏和平解放進程。
1951年10月26日,張國華他們從川南整裝出發,經過一年多的艱難跋涉,終于到達勝利拉薩,實現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前排左一為張國華
1962年,印度軍隊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在中印邊境不斷集結人馬、制造事端、無理挑釁,妄圖蠶食中國的領土。
張國華奉中央軍委之命,忍著巨大病痛,親臨前線指揮作戰,粉碎侵略者陰謀,收復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達旺河以北部分中國領土。
1972年2月,久病難醫的張國華終于支撐不住了,在主持召開會議時猝然發病,倒在會場,年僅58歲。
聽到張國華去世的消息,周恩來總理連續講了三次“可惜了”。
張國華的骨灰運回北京后,周恩來總理親自迎接。
周恩來總理這一生,迎接過兩個人的骨灰。
一個是在長征期間救過他的開國大將陳賡,第二個,就是張國華。
我們來回顧一下,這位老將軍的生平。
張國華,江西永新縣人,1914年12月出生,家境貧寒。1929年參加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長征,參與開辟魯西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期間,率部參加了邯鄲、淮海、渡江、西南等戰役戰斗,劉伯承贊他“會捉戰機,會打游擊”。新中國成立后,進軍西藏,為西藏的和平解放和建設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生前,張國華曾經說過:“我不想躺在床上呻吟,只有戰場才是我的歸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