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透文史,要您好看
作者:瀛洲海客
編輯:莉莉絲
姜太公,又名姜子牙、呂尚、飛熊、呂渭、太公望等,他是商末周初赫赫有名的軍事家、戰略家與政治家,也是民間傳說與神話故事中的常見角色。很明顯,后一種存在方式有更好的傳播效果。于是,后世讀者了解姜子牙的一個主要途徑,就是成書于明代后期的小說《封神演義》。
彼時,姜子牙執掌封神榜,敕封365路正神,好不風光。話雖如此,在《封神演義》成書前,姜太公便已經是一代傳奇了。在長達上千年的時間里,姜太公的武圣(神)地位牢不可破,一度比肩孔子;及至唐代,哪怕如張良、韓信、諸葛亮等人,也只能作為武成王姜太公的陪祀。
可奇怪的是,自《封神演義》后,姜子牙的“神化”道路雖然又前進了一大步;但他的武圣(神)地位,卻遭到了嚴峻挑戰,并最終為關羽所取代。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上圖_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
一、“姜太公崇拜”的發展
要解釋這個問題,須得了解姜太公是如何被民間崇拜,又是如何被神化的。
欲先“成神”,須有“崇拜”。民間對于姜子牙的崇拜,起源甚早;若是再往前追溯,便不難發現先秦典籍對其正面形象的塑造。
如《詩經·大雅》對姜子牙的形象描述為“時維鷹揚”,毛詩注曰:“略如鷹之飛揚。身為大將,時佐彼武王,車馬鮮強,將帥勇武,以此而疾往伐彼大商。”姜子牙的勇略俱全與文武兼備,可見一斑。
另外,于諸多典籍所見,姜太公不僅是長于經濟、善于治國、樂于輔政的政治家,更是被后人譽為兵法一道的“始祖級人物”。司馬遷就說過:“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
于是,為了蹭上這位大佬的“熱度”,自春秋戰國以來,托名姜太公的兵法屢見不鮮。如,令蘇秦“伏而誦之”的《太公陰符》;又如,改變了張良命運的《太公兵法》。
隋唐年間,托名太公的兵書已不下十種;到了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朝廷始“置齊太公廟,以張良配”。從這時起,姜太公正式被官方承認,成了國家級的祭祀人物。
上圖_ 唐太宗李世民
為何在漢唐時期,姜太公這么受人追捧呢?
究其原因,與這一時期的尚武之風有很大關系。強漢之名,余威振奮千古;唐以武立國,然而卻在李世民的“文治”下,逐漸展現出“重文輕武”的趨勢;以致于武則天時期,群臣比射,反倒讓高麗人拿了第一名。
難怪,唐玄宗要設立太公廟,以表達自己“文武并重”的政治主張。至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姜太公“晉級”為武成王,與文宣王孔子并立,文武二廟由此流傳后世。由此,民間對姜太公的崇拜,便一發而不可收拾了。
上圖_ 《列仙傳》是中國第一部系統敘述神仙的傳記
二、由人向神的轉變歷程
早在西漢時期的《列仙傳》中,姜太公就已經被描繪成神仙了。至東漢年間,姜太公進一步被“神化”。據《論衡·恢國》記載:“傳書或稱武王伐紂,太公陰謀食小兒以丹,令身純赤,長大,教言殷亡。殷民見兒身赤,以為天神。及言殷亡,皆謂商滅。”
須知,東漢時期,天人感應、五行學說以及讖緯思想大行于世。受此影響,姜子牙這樣的傳奇歷史人物,也難免會被賦予神話色彩。及至魏晉南北朝,道教得到進一步發展,諸如西王母、姜子牙等人,皆為其所吸收,并被不斷演繹,成了道教神話體系中的重要一員。
彼時,武王伐紂的故事也被賦予了神話色彩。據《北堂書鈔》記載:“(祝融等五神)皆曰:‘天伐殷立周,謹來受命,愿救風伯雨師,各使奉其職。’”看來,《封神演義》描繪的“姜子牙驅使眾神”的故事,并非是空穴來風。
上圖_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到了唐代,皇族李氏尊老子李耳為“先祖”,高宗李治還追封其為“太上玄元皇帝”。自此,道教大興,“修仙問道、羽化長生”成為許多王公貴族乃至讀書人的追求。
受此影響,神秘、長壽而又能役使鬼神的的姜太公,也更加符合世人對于“神仙”的想象,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姜太公崇拜”的二次發展。
上圖_ 封神演義 (明代傳為許仲琳創作長篇小說)
三、姜太公與關羽的武圣之“爭”
綜上所述,姜太公之所以能長時間占據“武圣”地位,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官方“欲用武”的政治需求,二是民間對其“神仙化”的崇拜心理。
既然《封神演義》進一步深化了姜太公的“神仙”形象,那便意味著:動搖其“武圣”地位的主要因素,在于官方(或古代統治者)的政治訴求,已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上文提到,漢唐時期,姜太公作為兵家始祖,得到統治者的推崇與褒揚;然宋代以降,“右文抑武”成為基本國策,以致武官行業衰落。在此情形之下,姜太公“善于用武”的故事,便不再適合宣傳。
上圖_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于《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
據《宋史·禮志八》記載:“昭烈武成王。自唐立太公廟......(宋)太祖建隆三年,詔修武成王廟,與國學相對......景德四年,詔西京擇地建廟,如東京制。大中祥符元年,加謚昭烈。”
從武成王廟的變遷歷程來看,姜太公的武圣地位并沒有被廢除。究其原因,宋代已繼承周世宗“滅佛興道”的傳統,如此一來,身為道教神話重要支柱之一的“神仙”姜太公,便暫時保住了“武圣”地位。
只是,在道教神話體系中,姜太公也遇到了強有力的對手,他就是關羽。在宋人的“推波助瀾”下,民間不僅流傳出了“關羽助張天師怒斬惡蛟,宋神宗封其為武安王”的傳說故事,還出現了以關羽為主祀的關圣廟。
上圖_ 關羽(160-220年),本字長生,后改字云長
得到“官方加持”的關羽,在道教神話中體系愈發重要,并逐漸威脅到了姜太公的地位,這便為關羽日后取代姜太公的武圣地位埋下了伏筆。
明清時期,隨著“關羽崇拜”的發展,官方以及民間都對關羽更為認同。元末明初,《三國演義》的出現,讓關羽的忠義形象深入人心;至明太祖時,姜太公的武成王廟被廢除;取而代之的,則是漢前將軍壽亭侯(即關羽)廟。
上圖_ 關帝廟也稱關羽廟
再往后,便是關羽的武圣之路了。因其個人形象恰好符合儒家忠義倫理思想的宣傳需要,于是明神宗在位時,關羽又被加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圣帝君”。而后,關圣廟也被抬為“武廟”,并再次與孔子的“文廟”并列。
就這樣,關羽輕松取代姜太公,成了 新任“武圣”,并延續至今。
參考資料:
〔1〕《史記》《宋史》《封神演義》
〔2〕蔡東洲、文廷海 《關羽崇拜研究》[M]
〔3〕聶好春、郭冬霞 《姜太公形象演變探析》[J]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秦漢史、唐宋史、明清史等,下方查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