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游客盧女士大概沒料到,自己丟的兒童手表,能炸出這么多“戲精”。
為了找回這塊表,大同多部門聯動,讓倆環衛工在高溫天里翻完8噸垃圾,折騰4小時才搞定。
當地媒體還當正面新聞吹:“多暖心!多高效!”
可網友不傻,一眼看穿這操作的本質 ——“這哪是暖心,是把環衛工當工具人,給自己臉上貼金呢?”
法國有個發明家更絕,花8年研究“香屁藥片”,說能把臭屁變成玫瑰香。網友笑他“閑得蛋疼”,可比起大同這波操作,他頂多算“自娛自樂”。
人家翻 8 噸垃圾找手表,是 “慷他人之慨”—— 盧女士丟表不心疼,領導指揮不手軟,媒體報道不臉紅,唯獨倆環衛工在臭烘烘的垃圾堆里淌汗,拿著最低工資干著 “淘金” 活。
最諷刺的是城管局領導的話:“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們肯定去做。”
這話聽著感人,可細想一下——“我們”是誰?是吹著空調發號施令的領導,還是戴著口罩徒手翻垃圾的環衛工?
有網友補刀:“下次領導家丟了鑰匙,建議自己去翻垃圾,別總讓環衛工替你‘暖心’。”
盧女士也挺有意思。手表丟了不心疼錢,心疼“定位還在”,打個電話就讓人翻8噸垃圾。有家長算賬:“一塊兒童手表頂多千把塊,倆環衛工4小時工資加中暑風險,這點錢夠賠嗎?”
更絕的是,有人翻出律師金宏偉的經歷——他在大同丟了錢包水杯,壓根沒人管。合著“老百姓的需求”分三六九等,外地游客的手表比本地人的錢包金貴?
當地媒體的報道,堪稱“年度最佳諷刺文”。
鏡頭里,環衛工戴著手套埋頭翻垃圾,汗水浸透衣服,臉上沾著污漬;鏡頭外,記者拿著話筒感慨:“多不容易啊,為了群眾的小事拼盡全力!”
可網友看得火大:“不容易的是環衛工,拼盡全力的也是他們,你們這些拍視頻的、發通稿的,除了添亂還會干啥?”
這波操作的“戲精”程度,堪比法國發明家的“香屁藥片”。一個是“屁里尋香”,一個是“垃圾里找表”,共同點是——都把資源用在了莫名其妙的地方。
有網友調侃:“建議給這倆環衛工頒個‘感動大同獎’,再給領導頒個‘最佳指揮獎’,媒體頒個‘最佳忽悠獎’,完美。”
更惡心的是“多部門聯動”。平時環衛工漲工資、換裝備,沒見這么多部門積極;現在為了塊手表,倒是跑得比誰都快。
有內部人士透露:“領導覺得這是‘服務游客’的政績,能給城市加分,哪管環衛工累不累。”
結果呢?加分沒看到,罵聲倒是收了一籮筐 ——“這種政績,比垃圾堆里的蒼蠅還讓人膈應。”
這事最讓人憤怒的,是“慷他人之慨”的傲慢。盧女士丟了表,自己不掏錢雇人找,打個電話就讓環衛工免費出力;領導們不親自下場,動動嘴就讓底層勞動者在高溫里遭罪;媒體不曝光這種不合理,反倒幫忙吹喇叭。
合著所有人都覺得:“環衛工嘛,干臟活累活天經地義,用用怎么了?”
有網友對比得妙:“法國發明家折騰自己,頂多算‘自嗨’;大同這波折騰別人,是‘損人利己’。”
一塊手表而已,丟了就丟了,大不了再買一塊,非要讓倆環衛工付出健康代價,這賬算得也太精了。就像有人丟了一塊錢,非要讓銀行柜員把金庫翻一遍,美其名曰 “為民服務”,實則荒唐透頂。
更諷刺的是“此前也有先例”的說法。律師金宏偉丟了錢包沒人管,盧女士丟了手表就多部門出動,這 “先例” 分明是 “看人下菜碟”。
有本地人吐槽:“我們丟了東西,報警都沒人理,合著只有外地游客的東西才叫‘需求’?這不是雙標是什么?”
別讓“暖心”變成“寒心”,別讓善良被濫用。其實這事很簡單:要么盧女士自己掏錢請人翻垃圾,要么認栽買新表,不該讓環衛工為她的疏忽買單。
領導們與其花心思,搞這種“面子工程”,不如多給環衛工漲點工資、配點防暑裝備;媒體與其報道這種“畸形感動”,不如關注一下底層勞動者的真實處境。
網友說得好:“真正的暖心,是不讓環衛工白受罪;真正的服務,是別把別人的辛苦當政績。”
一塊手表找回來了,可多少人的心里卻添了堵——原來有些“正能量”,是以犧牲底層勞動者的權益為代價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