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評論員 程千凡
大阪世博會的中國館前,中國副總理與日本要人的握手定格在鏡頭里。這個瞬間,既像兩國關系的微縮景觀,又似一面魔鏡——鏡中映照著牛肉進口重啟的暖意,也折射出軍機逼近的寒光。中日關系的天平,正在現實政治的砝碼與歷史記憶的重量間搖擺。
當青森蘋果的清甜與北海道牛肉的醇香重新擺上中國餐桌,這場時隔三年的味覺重逢絕非偶然。中國選擇此時恢復水產品與牛肉進口,恰似在東亞棋局中落下一枚精妙的“活眼”。在特朗普政府揮舞關稅大棒的背景音里,東京的抗議聲與北京的橄欖枝形成奇妙和聲。這種經濟融合的姿態,既是對沖美日同盟的戰術性示好,更是將日本供應鏈更深地納入自身經濟生態的戰略布局。
東京電力處理水事件后的快速解禁,更顯露出中國外交的精準算計。當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評估報告尚未完全消弭公眾疑慮,中國選擇在此時展現靈活姿態,既收獲了日本政商界的善意回應,又在國際輿論場塑造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這種“打一巴掌給顆糖”的策略,恰似中國古典兵法中的“恩威并施”。
就在大阪世博會的歡聲笑語中,東海空域的電子偵察機與戰斗轟炸機正在進行危險的貼面舞。45米的距離,不僅是飛行安全的紅線,更是兩國軍事互信的冰點。這種“異常接近”的軍事動作,與經濟領域的和解姿態形成刺眼對比,仿佛在提醒世人:中日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并未因幾份檢疫協定而消弭。
更值得玩味的是中國在釣魚島周邊海域的行動。第20個構造物的出現,既是對資源開發的現實訴求,也是對歷史主權聲索的現代詮釋。當日本外務省的抗議照會遇上沉默的回應,這種“建設性對抗”正在重塑東海的地緣政治版圖。就像圍棋中的“試應手”,每一步落子都在探測對方的底線與應對模式。
9月3日北京的紀念活動,注定會成為影響中日關系的重要變量。當抗日宣傳的聲浪漸起,歷史認知的鴻溝可能再次成為兩國關系的暗礁。這種周期性的情緒波動,折射出東亞地緣政治中難以消弭的集體記憶困境。就像潮汐受月球引力牽引,中日關系也時常被歷史記憶的引力場所左右。
安斯泰來員工事件則暴露出另一個現實困境:當法律糾紛遇上政治博弈,個體命運便成為大國較量的籌碼。中國司法系統的沉默應對,既是對日本在歷史問題上態度的隱性反制,也是對自身司法主權的堅決捍衛。這種“冷處理”方式,雖避免了對立升級,卻也在兩國民間埋下了猜疑的種子。
如今,中日關系猶如一幅未完成的卷軸畫。經濟合作的濃墨重彩與軍事對峙的留白處理,歷史記憶的工筆細描與現實利益的潑墨寫意,共同構成這幅復雜圖景。當中國要人在大阪的談判桌上推杯換盞時,東海的浪濤仍在無聲地沖刷著兩國間的敏感神經。這種雙軌并行的策略,既是中國在復雜國際局勢中的生存智慧,也是對日本外交能力的現實考驗。未來的中日關系,或許將在這種張力中尋找新的平衡點,就像潮汐在引力作用下始終保持著動態的均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