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寶媽在樓下嘆氣:“小時候一提去姥姥家,兒子高興得直蹦;現在說去,他眼皮都懶得抬,總說‘想休息’。這孩子是不是越大越沒良心?”
其實不少家長都有類似吐槽:“以前進姥姥家就手舞足蹈,現在像要去受罪”“外婆七十多盼著外孫,孩子卻總躲著”。
孩子越大越 “不喜歡” 去姥姥家,未必是沒良心,背后原因很現實:一是長大后有了自己的社交圈,更想和同伴玩;二是姥姥家的玩具、環境對他不再新鮮,覺得無聊;三是老人過度關心(比如追問成績),讓孩子有壓力;四是作息被打亂,不如在家自在。
別錯怪孩子,這不過是成長中自主意識變強的正常表現。
一:孩子的興趣變了
還記得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嗎?
一提去姥姥家,馬上眼睛放光:那有零食、有玩具、有電視、還能玩到不想回家。
當孩子慢慢長大,他的世界變了。
現在的孩子,從小學就有手機、平板,有網絡、有短視頻、有同學圈。
姥姥家雖然還有些親切感,但沒得玩、也沒人陪。
對孩子來說,“去姥姥家”這個事兒,已經不再是一個“令人興奮的事”,反而可能是種“不好玩”的事兒。
現實就是這么扎心——孩子的生活越來越精彩,姥姥家的世界卻越來越“靜”。
我們小時候,長大一點,也不喜歡被帶去親戚家串門,現在輪到孩子了。
所以說,并不是孩子不喜歡姥姥了,而是他長大了。
二:跟姥姥聊不到一塊
姥姥帶娃,她就是全世界最寵娃那個人。
孩子闖了禍,她幫忙說話;孩子哭了,她第一個心疼。
可等孩子大了,姥姥的關心方式也跟著變了。
變成什么樣呢?變成嘮叨。
“怎么又瘦了?是不是沒吃飯?”
“這次考試考多少?怎么才這么點呢?”
“都幾點了還不起床,天天玩手機眼睛不瞎才怪。”
這些話,站在姥姥角度,是心疼、是操心。但在孩子耳朵里,就是“壓力”,就是“批評”。
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特別強,對外界的評價極其敏感。
你說一次,他可能下次就不來了。
我身邊一個男孩,就直接跟媽媽說:“你讓我去姥姥家可以,但別讓她一直問東問西,我不想聽。”
孩子長大后,不再是那個沒臉沒皮的小朋友,他需要有自己的空間。
而姥姥,還沒適應這個變化。
三:家長“逼得越緊”,孩子“跑得越遠”
很多媽媽都有過這樣的場景:
“你外婆都幾個月沒見你了,你怎么這么沒良心?”
“這次必須去,別跟我廢話。”
“你要是再這么不去,以后別指望她給你留東西。”
本來孩子可能只是懶、沒興趣,但聽到這些話,情緒就上來了:
“我本來不想去,你還罵我,那我更不想去了。”
親情最怕的一件事就是:被強行安排,變成任務。
說到底,孩子大了,已經不是小時候那個“說去哪就跟去哪”的小屁孩了。
他有自己的選擇,有自己的感覺。
如果我們一味用“孝順”“情分”“良心”去壓他,只會起反效果。
與其一遍遍催,不如創造一些輕松的機會。
比如全家一起吃頓飯,或帶孩子一起去買點水果,再順路去姥姥家看看,減少“形式感”和“被安排感”。
四:孩子有了自己的圈子
很多媽媽發現:以前一放假,孩子就嚷嚷著“去哪玩”;現在放假,一說出門,他就說“有事、約了同學、有作業”。
倒不是他真有多忙,而是他有了自己的“小世界”。
小時候,媽媽、姥姥就是孩子的全世界。
但現在,朋友、網絡、社交、游戲、興趣班……成了他的最感興趣的事情。
姥姥家在孩子心里,不再是“新鮮”的地方,而變成了一個“沒意思”的地方。
去一趟姥姥家,意味著:
不能像在家一樣自在;
不能和朋友玩;
還可能被“盤問”。
你說他怎么會不抗拒?
而且孩子年紀越大,越需要自主感。
他會更想待在讓自己舒服的地方,而不是讓他不自在、不感興趣的地方。
孩子不愿意去姥姥家,并不等于不愛姥姥了。
只是他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節奏、自己的圈子,情感的表達也變得更隱晦了。
我們做家長的,也無需勉強。只需知道,他心里,還裝著姥姥就行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