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蹊留學
留學問題,教育升學規劃問題,國際學校、本、碩、博留學申請規劃,歡迎交流!
753篇原創內容
當“清華畢業生”與“外賣騎手”這兩個標簽碰撞,總能輕易引爆輿論場。但這次,我們或許該撕開流量背后的偽裝——那個靠穿騎手服拍視頻爆火的賬號,美團后臺數據藏著真相:注冊4個多月僅跑6天,累計送單34單,卻在高考期間靠13條騎手服視頻瘋狂吸流。訂單沒跑多少,流量先跑贏了大半互聯網。
有人說這是“行為藝術”,有人罵這是“不要臉”。在我看來,這更像一場精心設計的流量騙局。
從“體驗生活”到“流量劇本”:誰在消費職業尊嚴?
不知從何時起,“高學歷+底層職業”成了流量密碼。前有浙大畢業生“送外賣”,后有過氣演員跟風“體驗生活”,打開視頻,統一的騎手服、刻意的疲憊感,配文不是“名校畢業又如何”就是“生活太難了”。
可當數據擺在面前,就露了怯:6天34單,平均每天不足6單,連全職騎手日均單量的零頭都夠不上。與其說是送外賣,不如說是借騎手服當道具,演了一出“學歷貶值”的戲碼。
真正的騎手呢?他們凌晨五點穿梭在空蕩的街道,暴雨天把餐盒裹在雨衣里,為了準時送達一路小跑。這份職業里藏著的是生計、是責任,不是用來博眼球的劇本。
觀眾要的是共鳴,不是被喂焦慮
作為自媒體從業者,我太懂這套邏輯:用極端標簽制造沖突,靠學歷落差煽動情緒,再借“人間真實”的幌子收割流量。觀眾看似在為“高學歷跌落”惋惜,實則是在為自己的生存焦慮找出口。
但假的真不了。那些擺拍的視頻里,騎手服永遠干凈,電動車從不裝餐箱,甚至分不清接單和搶單的區別。他們不懂,有騎手為了多賺20塊錢,除夕夜還在跑單;有騎手把孩子背在胸前送外賣,餐箱里裝著尿不濕和奶粉。
體驗生活無可厚非,但若把職業當道具,用焦慮換流量,就越過了底線。就像有人說的:“你拍幾條視頻就能轉身離開,可那些靠這個吃飯的人,要在風雨里跑十年?!?/p>
騎手不該是“學歷歧視”的背鍋俠
最讓人不適的,是這類視頻背后的潛臺詞:“連清華畢業生都送外賣,讀書還有什么用?”
這種論調,本質是把騎手職業當成了“失敗的象征”。可事實上,職業從無高低。有人名校畢業選擇當騎手,是因為自由;有人初中畢業開連鎖餐廳,靠的是本事。真正的問題從不是“誰在送外賣”,而是“為什么送外賣成了貶低學歷的話柄”。
騎手是社會的毛細血管,他們連接著千萬個家庭的餐桌,也撐起了自己的小家。這份職業需要被尊重,而不是被用來制造焦慮、炒作話題。
別再消費騎手了。流量會過去,但那些在街頭奔波的身影,值得被認真看見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