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中國藝術語境中,張譽瓊如一束穿越塵世的光,緩緩而堅定地照亮屬于她的精神圖譜。她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院派精英,也不是被主流體系捧起的明星藝術家,而是一位在生活的洪流中輾轉掙扎、最終以藝術完成精神覺醒與自我救贖的女性創作者。她的藝術創作故事以意志為經、以熱愛為緯,將命運的復雜性、情感的豐盈度與對光之哲思熔鑄于一幅幅畫布之中,演繹出一段既現實又神性的“逆行之旅”。
張譽瓊照片
1976年,張譽瓊生于湖南邵陽。自幼便有繪畫天賦,并對繪畫有著近乎本能的熱愛,但被父親極力反對,她的童年里沒有專業的畫紙與畫具,只能躲起來畫畫。然而家庭的禁令并未撲滅她的夢想,反而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顆越壓抑越堅韌的種子。后面由于家庭的變故,在九十年代,她踏上南下打工潮的列車,成為千千萬萬個“打工妹”中的一員。從流水線到銷售崗,從職員到高管,直至創業創立“馥詩華”品牌,成為香薰護膚界的“鐵娘子”,她以驚人的執行力和堅毅的管理風格,在商海中搏出一片天地。盡管身在異鄉、處于商戰,她從未與藝術真正割裂:參觀畫展、閱讀藝術史、默默收藏畫冊、對大師作品如對靈魂圣經般研讀…… 她的“藝術意識”一直在暗流中生長,靜默而堅定。
她最初的理想是60歲工作退休后才開始畫畫,然而二十年的職場征戰,雖使她歷練出強大的意志,卻也漸漸消耗了她的精神。長年奔波、母職牽絆與身心俱疲,讓她在浮世喧囂中愈加思念那個曾在昏暗燈下偷偷畫畫的自己。“藝術,是靈魂的召喚”。一次偶然與廣東美術學院某教授的相識,點燃了她內心沉睡多年的火焰。從此,她將職場鐵娘子的外衣卸下,回歸一位“修行者”的姿態,重新拾起畫筆,開啟她的第二次人生。她從零開始,自學素描、速寫、油畫臨摹,一筆一線間,是對過往歲月的回望,也是對未來的鋪陳。她在北京一家專業油畫學院系統學習三年,完成了幾百節專業課程,并屢獲“最佳進步獎”“最優秀作品獎”“創意獎”等多項肯定。這種由內而外的自我重塑,讓她的作品不僅具有技巧的扎實基礎,更飽含生命體驗的深厚溫度。2016年起,她在廣美老師的指導下開始獨立創作。后進入中央美術學院國際學院,師從郭正民教授,藝術視野與表達能力日漸成熟。從一位生活在現實夾縫中的女性,到一位以藝術為道、以光為魂的創作者,張譽瓊的蛻變,不僅是身份的更迭,更是一種心靈秩序的重建。
她的繪畫風格跨越印象、具象與抽象,既有對現實物象的細膩描摹,也有對內在精神的抽象表達。在她的作品中,色彩不是簡單的視覺語言,而是情緒的觸角、能量的投射。她強調“光”的表達,認為“光是色彩的生命,是自然萬物的本源”。因此,她的畫面常常明亮、澄澈,像一首首寫給宇宙與生命的贊歌。
張譽瓊的藝術哲學,本質是一種“生命能量的視覺再現”。她說:“每一幅作品都是一個能量場,通過視覺神經傳導,作用于觀者的中樞神經系統,與其磁場產生共振。”這是一種超越形式的表達,是將藝術轉化為療愈與喚醒的通道。
在人工智能與視覺快消主導的時代,她的藝術顯得異常珍貴。她讓我們重新相信,真正動人的作品不是技巧的炫耀,而是情感的浸潤與靈魂的誠實。“真正的藝術,是把人的心靈敞開。”——這是梵高的信條,也是張譽瓊創作的內核。
她的創作理念清晰而樸素:畫光,畫能量,畫生命的本源。這種理念不僅是對色彩與形態的形式追求,更是一種東方哲學式的宇宙觀。她的每一幅畫,都是她對生命禮贊的方式,是她與天地自然、與觀者心靈的對話。
從一位在生活中拼搏的鐵娘子,到一位用藝術表達內心的女性藝術家,張譽瓊用自己的經歷證明:真正的藝術,不是天賦的產物,而是意志與熱愛的結晶。她以堅定不移的決心,走出一條逆風成長的藝術之路。正如紀伯倫在《先知》中所言:“你的痛苦是你破繭而出的殼。”而張譽瓊的藝術,就是她破繭成蝶后留給世界最溫柔也最有力量的光。
作品《驚蟄一》油畫 尺寸50*5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