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平臺宣布,自2025年8月1日起對菲律賓輸美產品加征20%關稅,較4月初始宣布的17%進一步提高。這紙聲明,讓菲律賓總統馬科斯此前抱有的“配合美國遏華能換庇護”的幻想,徹底碎了。
菲律賓對美貿易數據本就捉襟見肘。2024年美國從菲律賓進口商品總額141.78億美元,出口僅92.98億美元,貿易逆差達49億美元。問題出在菲律賓自己身上。為了給美國“撐場子”,上半年它在南海動作不斷:允許美軍使用9個軍事基地、聯合美國開展南海“聯合巡航”、縱容民間船只沖撞中國海警船。就在關稅宣布前,菲律賓還高調宣布采購F-16V戰斗機,明擺著要在軍事上對華施壓。可它忘了,美國從來只講利益。
馬科斯(資料圖)
美國加稅的背后藏著三重算計。其一,菲律賓香蕉、椰子油等農產品對美出口依賴度超60%,加稅后這些產品價格優勢盡失,美國本土農業集團正好搶占市場。其二,通過敲打“盟友”觀察東盟國家反應,為后續對華貿易談判攢籌碼。其三,用經濟壓力逼菲律賓在軍事合作上讓步——開放更多軍事基地、甚至部署中程導彈,都有可能。
菲律賓不是沒想過反抗。駐美大使羅慕爾德茲回應稱,菲方將“繼續談判”,計劃安排官員訪美,還打算通過增加進口美國大豆、冷凍肉類,擴大出口半導體、椰子及芒果制品,試圖把關稅從20%再壓到零。但現實很骨感。今年4月特朗普剛宣布17%稅率時,菲律賓政府還覺得“這是東盟最低稅率”“能吸引外資”,結果三個月不到稅率漲了3個百分點。
更讓菲律賓寒心的是美國的“雙標”。特朗普剛和越南達成協議,把越南輸美關稅從46%降到20%,前提是越南“完全開放市場”。可越南去年對美貿易逆差高達1235億美元,比菲律賓的49億高出25倍。同樣是“盟友”,越南靠協議拿到低稅率,菲律賓卻因“不聽話”被加稅——這讓華盛頓智庫CSIS的專家都看不下去。CSIS東南亞項目主任格雷戈里·波林猜測,20%稅率可能和美國與越南的協議有關;另一位高級研究員亨麗埃塔·萊文直接批評,美國突然改條件,“削弱了菲律賓對其信任”,作為“可靠合作伙伴”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馬科斯(資料圖)
這種不信任,正在反噬菲律賓經濟。原本菲律賓計劃靠吸引外資緩解壓力,4月的17%稅率曾被當作“利好”。但現在稅率漲到20%,企業成本飆升,利潤率僅5%-8%的中小企業首當其沖。電子制造業是菲律賓對美出口支柱,占出口總額35%,加稅后每出口100美元產品要多交3美元稅費,很多企業連生存都成問題。更麻煩的是,外資開始撤離,本土工廠訂單銳減,超市進口商品價格飛漲——這些苦果,最后都得由菲律賓企業和民眾買單。
馬科斯政府或許該明白一個道理:在大國博弈里選邊站,最忌諱的是“拎不清分量”。菲律賓以為抱上美國大腿就能對華叫板,卻成了美國棋盤上的棄子。美國要的是利益,不是盟友;要的是服從,不是尊嚴。
反觀中國,作為菲律賓最大貿易伙伴,中國從菲律賓進口的香蕉、菠蘿從未設貿易壁壘,即便南海局勢緊張,中國也只是暫停部分合作項目,從沒用貿易制裁施壓。這不是軟弱,而是大國的從容——對付跳梁小丑,根本不用親自下場,看它被自己抱的大腿踹翻就行。
馬科斯(資料圖)
現在菲律賓終于嘗到苦頭了。國內企業哀嚎、農民抗議,議員提議派特使訪美求情,卻被美國國務院以“日程已滿”拒絕。這場景和去年的立陶宛如出一轍:為了遏華甘當棋子,被反制后美國連句安慰都沒有。歷史不會說謊。盲目追隨霸權主義的國家,終將被無情收割。菲律賓的遭遇,就是最鮮活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