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鶴翔、唐廣華(薛鶴翔系申銀萬國期貨研究所所長、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成員)
內容
7月14日,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21.79萬億元,同比增長2.9%。其中,出口13萬億元,增長7.2%;進口8.79萬億元,下降2.7%。6月份,進出口、出口、進口同比全部實現正增長,且增速都在回升。上半年我國外貿頂壓前行,規模穩中有增、質量優中有升。
點評:
外需韌性強于內需。上半年外貿呈現“總量微增、結構分化加劇”的特點。進出口總額21.79萬億元,同比增長2.9%,看似平穩的背后藏著明顯的“外熱內冷”:出口以7.2%的增速拉動全局,進口卻下降2.7%,這種反差折射出多重信號。出口的強勁表現,很可能與我國產業鏈在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領域的競爭力提升有關,即便面對全球貿易收縮,仍能憑借產品優勢搶占份額。而進口疲軟,既反映內需復蘇節奏偏緩,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帶來的成本考量也有影響,部分行業可能因庫存調整暫壓進口需求。6月進出口全線轉正且增速回升,是個關鍵轉折點。這既得益于前期穩外貿政策逐步顯效,也可能與全球部分市場需求階段性回暖呼應,預示外貿韌性仍有釋放空間,但內需與外需的平衡仍需政策持續發力。
中美貿易顯著收縮。上半年中美貿易呈現“由增轉降、降幅擴大”的顯著特征。對美進出口總值下降9.3%,出口、進口分別下滑9.9%和7.7%,這種全面收縮顯然與美國“對等關稅”直接相關。更值得關注的是季度間的劇烈反轉:一季度尚能維持增長,二季度便以20.8%的降幅急轉直下,說明關稅沖擊的滯后效應集中顯現。出口降幅大于進口,反映我國對美出口商品在關稅壁壘下價格競爭力受損,而進口收縮則可能與美國對華技術限制、國內市場需求調整有關。這種態勢既暴露我國外貿對美市場仍存依賴,也倒逼出口結構加速轉型——從依賴單一市場轉向多元化布局。二季度的深度下滑或成短期底部,后續需觀察關稅政策是否松動,以及我國產業鏈在非美市場的替代拓展成效。
內需與外需的平衡仍需政策持續發力。從出口看,機電產品憑借全產業鏈優勢筑牢基本盤,“新三樣”等綠色智能產品持續領跑——其不僅契合全球能源轉型與產業升級需求,在歐美市場保持滲透力,外貿“朋友圈”持續擴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增量更值得期待,這種“傳統優勢+新興動能”的組合,有望對沖歐美需求波動的壓力。進口方面,國內經濟回升帶動的內需擴張將逐步顯效,“兩重”“兩新”政策發力下,制造業升級所需的高端設備、核心零部件進口會穩步增長,消費復蘇也將拉動優質消費品進口回暖。但大宗商品進口可能因國際價格波動和國內庫存調整呈現階段性起伏。不過,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貿易保護主義等風險猶存,可能干擾進出口節奏。總體而言,若政策持續精準落地,我國進出口有望維持增長態勢。
風險提示:
海外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國內市場有效需求不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