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吉隆坡一場看似常規的外長會晤,因中越雙方高層到場引發關注——中方外交部長與越南副總理兼外長裴青山坐在一起,話題從雙邊合作延伸到地區局勢。這場會晤的背景,是美越貿易協議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僵局。
故事要從7月初說起。當時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平臺高調宣布,已與越南達成"歷史性協議",稱將對越南輸美商品征收20%關稅,同時要求越南市場對美國商品零關稅,并對"轉運自中國的商品"加征40%懲罰性關稅。消息一出,外界以為美越經貿關系將迎來新階段。但半個月過去,越南政府始終沒簽正式協議,甚至多方信源顯示,特朗普在談判最后階段突然將稅率從越南預期的11%提到20%,連白宮都拿不出具體協議文本。
特朗普(資料圖)
越南的反應很直接。越通社報道僅模糊提及"公平貿易框架",避談具體稅率;越南最高領導人蘇林與特朗普的通話內容也未公開支持相關條款。更關鍵的是,越南用實際行動表達不滿——不僅拖延協議落實,還通過東盟外長會議釋放明確信號。7月10日,裴青山在東盟會議上提到,越南及東盟國家"對東盟—中國合作進展感到高興",愿推動"南海行為準則"磋商,維護多邊貿易規則。
越南為何突然轉向?答案藏在兩組數據里。其一,越南經濟對中國的依賴遠超想象:其制造業35%的電子零部件、80%的塑料原料需從中國進口,若切斷供應鏈,本土工廠可能大面積停擺。其二,歷史積怨與現實利益交織。越戰期間美國使用"橙劑"造成的長期環境災難、未履行市場經濟地位承諾等舊賬,加上越南民間根深蒂固的反美情緒,讓越南對美國的信任度本就不高。反觀中國,中越鐵路合作、稀土貿易等務實項目已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再看美國這邊,特朗普的"關稅秀"正暴露致命漏洞。他以為用高關稅能逼越南就范,卻忽略了一個現實:越南對美年貿易順差高達1235億美元(占其GDP30%),但美國若真推行零關稅,越南本土農業將直接受沖擊;40%的"轉運稅"更可能切斷中越產業鏈,導致大量外資撤離。對越南來說,妥協等于"經濟自殺",自然選擇硬扛。
特朗普(資料圖)
這時候,中越會晤的意義就凸顯了。中方在會談中明確表態,支持越南維護多邊主義和國際貿易規則,反對經貿霸凌和關稅脅迫。這種立場與越南當下的需求高度契合——既需要穩定供應鏈,又需要國際支持對抗美國的單邊壓力。裴青山在會上的表態,本質上是在向外界傳遞信號:越南雖與美國有經貿往來,但更看重與中國的長期合作,尤其是在地區穩定和發展上。
美國的"關稅同盟"策略正在反噬自身。特朗普以為拉攏幾個國家就能遏制中國,卻沒算到這些國家各有各的算盤。馬來西亞、印尼等國此前已明確表示不愿與中國脫鉤,如今越南的表態更讓美國的"分化計劃"落空。從長遠看,東盟國家正加速推進"去美元化"和"自主產業鏈"建設,美國的單邊關稅只會加速這一進程。
回到美越協議本身,現在的情況很清楚:越南不會輕易簽字,美國也難以用強硬手段逼迫。這場僵局的本質,是單邊主義與多邊合作的碰撞。對越南來說,保持與中國合作、推動東盟共同發展,才是應對美國壓力的最優解;對美國而言,若繼續用關稅當籌碼,最終可能發現自己成了"孤家寡人"。
特朗普(資料圖)
7月的吉隆坡,陽光依舊。王毅與裴青山的會面,不僅是兩個鄰國的常規互動,更是地區格局變化的一個縮影。當美國還在用"關稅大棒"四處揮舞時,更多國家已開始思考:真正的穩定與發展,到底該靠單邊施壓,還是多邊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