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明的星河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流淌千年的血脈根魂。它不僅是先民智慧的結晶,更是面向未來的文化基因庫。當歷史叩響新時代的大門,我們既需以虔敬之心守護技藝原真性,更要以創新之志激活其當代生命力——“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由此成為非遺傳承的時代命題。
而今,一群躬身實踐的傳承者正將命題化為行動:他們以雙手為舟楫,載著古老技藝穿越時代洪流;以創新為星火,點燃非遺基因的當代覺醒。在他們身上,我們看見傳統與未來的握手,更見證著文明根脈如何在當下綻放新枝。
席玉蘭,中國傳統插花非遺傳承人,全國插花花藝職業教育聯盟花藝講師;北京傳統插花博物館創始人、館長;中國民俗學會插花專業委員會—中國插花傳承科普教育基地負責人;東方撒藝學校密云區教學基地負責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超先生入室弟子;中國插花藝術協會會員;中國傳統插花撒藝傳承人;東方撒藝馬來西亞國際學院講師。
2018年第十屆馬來西亞布城皇家皇家花卉園藝節參展嘉賓;2018年江蘇蘇州中國傳統插花作品展參展嘉賓;2018年中國美術學院成立90周年傳統插花作品展參展嘉賓。
2019年中國、馬來西亞國際插花藝術交流展參展藝術家。
2021年北京景山中國傳統插花非遺作品展參展嘉賓;2021年北京世紀壇中國傳統插花非遺作品展參展嘉賓。
2022年第七屆全球外交官中國文化之夜中國插花特邀嘉賓。
2023年第八屆、第九屆全球外交官中國文化之夜中國插花特邀嘉賓;2023年國家植物園中國傳統插花非遺作品展參展嘉賓。
2024年第二屆CFIC中國花卉產業大會"盛世中華花盛開"大型傳統插花表演特邀嘉賓。并獲得中國傳統插花金獎。
守藝傳心:席玉蘭與瓶中春秋
在北京,有一方靜謐的天地,承載著千年花藝的芬芳與智慧——這便是北京傳統插花博物館。它的創立者與守護者,席玉蘭女士,并非僅僅是一位插花藝術家,更是一位以赤誠之心守護、研究、傳承中國傳統插花技藝的“守藝人”。
席玉蘭與插花結緣甚深。在多年的研習與實踐中,她敏銳地察覺到中國傳統插花藝術面臨的嚴峻挑戰:古籍記載零散難尋,技藝傳承后繼乏人,傳統花型與深邃的東方美學思想在現代生活中漸行漸遠。這份熱愛,逐漸轉化為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她意識到,僅僅個人精進技藝是不夠的,必須為這門古老藝術建立堅實的“家”。
正是這份強烈的使命感,催生了北京傳統插花博物館的建立。這絕非易事。從最初的構想到選址、籌建、布展,再到日常運營與推廣,席玉蘭傾注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心血與汗水。她四處奔走,搜集散落民間的插花古籍、圖譜、老照片;她潛心研究,從浩瀚的文獻中梳理、考證、復原古代插花技法和經典花型;她親自設計展陳,力求將中國傳統插花的歷史脈絡、文化內涵、藝術特色清晰、生動地呈現給公眾。
博物館不僅僅是一個展示空間,更是席玉蘭實踐傳承理念的核心陣地。她輕撫葉脈,仿佛在辨認一條古老河流的走向;手起剪落,又似在剪斷時間阻隔的紗幔。一支斜逸的枝條在她手中被重新扶正,幾朵花蕾微微昂起頭來,這平常細微的舉動,卻分明在無言訴說著一種深沉的篤定——她手中托舉的,又何止是花木枝葉?
席玉蘭常說:“花是活著的文物,插花是靜默的詩歌。”她執意挽留的,豈止是那些精妙造型?更是花道里蘊藏的古人心境與天地哲思——那疏影橫斜中見出的宇宙平衡,那寥寥數枝里深藏的生命回響。在她眼中,花器是微縮的天地,插花便是對宇宙法則的虔誠模擬與致敬。
席玉蘭所守護的,是那些瓶中春秋的魂魄,是靜水深流般的千年智慧。她以生命為瓶,以心血為水,滋養著傳統插花這株古樹,使其在當代的土壤中重新抽出青枝,綻放新蕾——原來真正的傳承,是讓古老花魂在今日的陽光下,繼續吐納芬芳。
靜水流深,花事不息。席玉蘭以心為瓶,以時光為水,供奉著這份永不凋零的東方之美。那些從她指尖重獲新生的花枝,早已在文化長河中扎下了新根——每根枝條都指向春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