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陰虛就不會盜汗,李東桓說它是“治盜汗之圣藥也”。而且是治甲亢的首選方
當歸六黃湯是很多老中醫的最愛
自汗者,時常無故汗出,動則更甚,屬于陽虛。盜汗者,寐中汗出,醒后汗止,屬于陰虛。
一、當歸六黃湯主證
在我們熟知、習用的名方中,較難理解的當推李東垣的方劑。當歸六黃湯就是其中之一。
當歸六黃湯見于《蘭室秘藏》,由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黃芩、黃連各等分,黃芪倍量組成,原書指出本方為“治盜汗之圣藥也”。后世醫家對本方倍加推崇,認為本方為治療盜汗之主方。當代學者也有將其主治范圍擴大到自汗以及其他雜病方面。
對于本方的主治,歷代醫家幾乎眾口一詞,認為主治“陰虛有火,令人盜汗者”(《醫方考》)。對本方的功用,方書中多認為是滋陰瀉火,固表止汗。
方解,《醫方集解》中的論述最具代表性:“盜汗由于陰虛,當歸、二地所以滋陰;汗由火擾,黃芩、連、柏所以瀉火;汗由腠理不固,倍用黃芪,所以固表”。
筆者在學習、使用本方的過程中,不免生出些許疑問。既然盜汗由于陰虛,用藥時為什么多用苦寒(黃芩、黃連、黃柏)和重用甘溫(黃芪)?畢竟,苦燥、溫燥具有傷陰之嫌。汗由火擾,究竟是實火還是虛火?如屬陰虛虛火,用藥似乎應以甘寒為主,而不宜主用甘溫(當歸、熟地黃)配苦寒。如屬陰虛、實火并見,火擾汗出,瀉火即可以止汗,絕沒有理由使用且重用甘溫益氣固表之黃芪,因黃芪可以壅氣助熱。還有,如陰虛與實火并見,二者之間有無主、次和因果關系?種種疑惑,不得而解。
《醫略六書·雜病證治》中,徐大椿說:“血氣兩方,三焦火迫,故營陰失守,盜汗不已焉……此清補之劑,為血氣虛弱、火迫盜汗之方。”這一解釋,一改單純陰虛有火之說,明確提到了氣虛和實火。吳昆在《醫方考》中說:“陰虛有火,令人盜汗者,此方主之……傷寒盜汗是由于半表半里之邪未盡,雜證盜汗則陰虛而已”。這里明確提出本方主治盜汗非外感盜汗。氣虛,內傷,再思及本方出自李東垣之手,難道本方證可以從李東垣內傷脾胃學說中得到破解?
重新復習東垣著作,似有新的認識。
二、當歸六黃湯方證解讀
當歸六黃湯見于《蘭室秘藏·自汗門》,自汗門開頭有一小節“自汗論”,與《脾胃論·陽明病濕勝自汗論》幾乎雷同。《脾胃論》中說:“或曰:濕之與汗,陰乎陽乎?曰:西南坤土地,脾胃也。人之汗猶天地之雨也,陰滋其濕,則為霧露為雨也,陰濕寒,下行之地氣也,汗多則亡陽……《內經》曰:氣虛則外寒,雖見熱中,蒸蒸為汗,終傳大寒,知始為熱中,表虛之陽……”在這段文字中,李東垣把汗證的病位定位在脾胃,病機可見到氣虛、熱中。沿著這一思路,我們可對當歸六黃湯方證作如下解釋。
脾胃內傷,初為熱中。氣虛不運,升降樞轉失常,三焦郁滯,陰火內生。陰火內蒸,迫津外泄,而成盜汗。陰火耗氣,也可傷陰;汗多“亡陽(氣)”,也能“亡陰”。也就是說,盜汗之起由于氣虛,盜汗之成由于陰火,而結果是陰血耗傷(也包括氣傷)。
治療時,瀉陰火即可止盜汗,但氣虛、陰血耗傷也需同時顧及。何況“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治陰火也需補元氣。基于此,李東垣用生地黃、黃柏、黃芩、黃連苦寒、甘寒瀉陰火,熟地黃、當歸甘溫補陰血,倍用黃芪甘溫補元氣,合而組成“治盜汗之圣藥”。
當然,苦寒、甘寒瀉陰火之品只為“暫用”、“從權而用”,得效之后需轉以恢復正氣為要。
或謂黃芪減量或減去黃芪確可治療陰虛有火之盜汗,但這屬方劑加減應用,與原方證有別。
本文摘自《臨證傳心與診余靜思 從張仲景到李東垣》。作者/高建忠。
甲亢效方當歸六黃湯
甲狀腺機能亢進一癥,為現代西醫病名,中醫歸入“癭病”范疇。典型癥狀可見甲狀腺腫大、突眼癥、心律加速,有時可見心律失常,多食易饑,部分患者大便次數增多,但常挾不消化食物,易消瘦及營養不良:中醫對此癥之認識,為多與氣郁痰結有關。疾病初起,證多屬實,每見心肝火熾癥狀。如頭痛、眩暈、心煩易怒,目澀口干、失眠多夢。后期證多屬虛,而虛中挾實。以陰虛內熱癥狀為多見,如兩頰潮紅,心悸盜汗、五心煩熱,健忘失眠,形體消瘦,舌紅苔凈,脈形細數等。至其治法,心肝火熾者當清泄郁火;肝腎陰虛者宜滋腎養肝;陰虛內熱者則養陰清熱;痰氣郁結者參以化痰散結。依據患者之病證,隨證施治。余于臨證之中,恒見患者肝腎精血虧虛、心肝郁熱與痰氣凝滯等證每多挾雜并見,且又相因為病。尚兼有脾肺氣虛之象。于癥狀則多見疲倦乏力及自汗頻頻。對于此類患者,祝諶予先生用當歸六黃湯加味治療,頗為合宜。
祝老先生曰:“此方為我在臨床治療甲亢之首選方劑,口干、自汗、肌肉痙攣時加生牡蠣、木瓜、五味子;手顫甚用白頭翁;甲狀腺腫大加橘核、荔枝核、夏枯草。”余用先生此法治療數例,均獲良效,今錄一例于下。
友人黃某,癥見乏力特甚,汗出極多。稍稍行動則疲憊不支,而汗冒如珠。兼見胸悶、煩躁、口干、頭痛、納食不振、夜寐欠安、前額脹疼、兩目不適、面目虛浮、持物手顫、眩暈泛惡、兩耳蟬鳴,情緒稍有波動即心慌心跳。診脈左小,右小滑,舌淡紅,苔薄黃。據此脈證,是氣血兩虧于內,心肝痰火郁伏于中。治法宗祝諶予先生,用當歸六黃湯化裁,以益氣養血,軟堅消痰清火為法,即書一方:
生黃芪24g,當歸9g,炒白芍9g,黃柏9g,黃連3g,黃芩9g,生熟地各15g,生牡蠣30g,枸杞子9g,黨參9g,麥門冬9g,瓜蔞仁9g,五味子3g,海藻9g,昆布9g。
以上方為基礎,用藥隨證加減。曾用之藥有:白頭翁、棗仁、夜交藤、石決明、甘菊花、白蒺藜、桑葉、茯苓、遠志、牛膝、火麻仁、生曬參、淮山藥等。至來年三月中旬,服藥七十帖,病體漸愈,癥狀相繼消失,化驗基本正常。后隨訪多年,未再反復。
特別提醒:本文所涉及之處方用藥,僅供臨床醫生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士請勿擅自試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