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壓力依然巨大
三大航近日公布預虧的成績單,南航表現尤為刺眼。
根據業績預告,國航、東航上半年虧損預計分別同比收窄21%-39%、42%-57%。
南航是三大航中唯一虧損加劇的企業,虧損擴大至9%-43%,預計凈虧損達13.38億元-17.56億元。
實際上,為扭轉頹勢,南航近年來在成本控制方面動作不斷。
其中,改造全經濟艙客艙是較為引人注目的舉措。
通過改換輕薄座椅等方式,在有限的客艙空間內增加座位數量,以此降低單位運營成本。
理論上,更多的座位意味著潛在收入的增加,若能保證一定的客座率,便可以實現規模效應,提升邊際貢獻。
此外,南航還積極處置二手飛機。
今年3月,在2024年度業績說明會上,南航總經理韓文勝就提到,由于供應鏈緊張,當前二手飛機價格攀升,南航將利用該窗口期,對經濟效益不佳機型進行處置,助力機隊結構調整優化、提升機隊盈利能力。
目前,南航已完成部分A319、B737—700的處置工作。
今年4月,南航10架超10年機齡的B787-8飛機及2臺發動機被掛牌拋售,底價近40億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將部分老舊飛機進行售賣,一方面可以回籠資金,緩解資金壓力;另一方面能夠減少飛機的維護、停放等成本,優化機隊結構,降低整體運營成本。
“在國際航班恢復進程尚存不確定性的當下,通過削減老舊飛機運力來優化運營,無疑是更為穩妥的選擇。”
可為什么費了這么大勁,南航虧損仍在擴大?
一方面,在國際航線發展上,南航明顯落后于國航和東航。
今年一季度,東航的國際旅客量比2019年還多了12.7%,國航也微增2.5%,南航只比疫情前的水平多0.8%。
國航憑著首都機場的樞紐優勢,在連接歐美等重要國際商務航線方面占據先機。
東航則依托上海的國際化大都市地位以及自身的航線網絡布局,在國際航線拓展上進展迅速,僅在2025年6月中旬到下旬就密集開通了多條新航線,執飛的歐洲航點數量達到14個。
相比之下,南航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限制,國際航線恢復緩慢,大量運力積壓在國內市場,而國內市場競爭已然白熱化。
當下國內大環境經濟增速有所調整,居民消費更加謹慎,航空出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
同時,OTA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銷售渠道,但也加劇了行業競爭的混亂程度。
各大航司為了在OTA平臺上和自有平臺上,獲得更多曝光和訂單,不得不卷價格,導致票價持續下行,收益被嚴重攤薄。
以今年一季度為例,中國航空運輸協會通報顯示,旅客運輸量創歷史同期新高,但票價下行、高鐵分流等因素持續拖累航司收益。
如今,高鐵網絡不斷完善,在中短途運輸市場上,高鐵憑借準點率高、性價比高、銜接城市核心區域等優勢,分流了大量航空客源,南航在國內市場腹背受敵,業績壓力可想而知。
當降本的空間逐漸見頂,國際航線的短板難以快速補齊,南航未來在這場扭虧之戰,又要靠什么實現破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