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一個讀者問我,經濟下行,在北京卷得太累,如果賣掉房子,拿600萬全家人回老家縣城,直接財務自由,怎么樣?
我的回答是:沒問題。但要想清楚“三個字”:
然后呢?
當你享受完所有一切,沒有任何壓力和負擔,然后呢?每天重復的生活,是否能經受得住,無聊、寂寞和孤獨感,是否能自洽。
我有一個朋友,2020年,覺得北京壓力太大,奔波勞碌,停不下來,于是賣了北京兩套房,帶著老婆和5歲的孩子,回江蘇老家財富自由去了。
但過了幾年,他偷偷又問我,北京房子啥時候買合適,還是想回來,為啥呢?
他說實在呆不下去了。沒有可以聊天的人,更沒有能做的事,每天只有吃了睡,睡了吃。每天都在重復,只能靠刷劇和網購度日,都快抑郁了。
孩子更可怕,自從回了縣城之后,悶悶不樂,比較自閉,之前我還能帶他周末去博物館、科技館,跟同學參加夏令營,玩機器人,現在除了寫作業,就是坐在家里發呆。
跟老婆商量了好久,還是決定回來。
其實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當吃過好吃的,看過好看的,把人生地圖撐開之后,再縮回去就會非常痛苦。
在心理學上,這是因為,過去已經提升了對“好”的認知標準,比如嘗過精心烹飪的美食后,對速食的容忍度會下降,見過壯麗的景觀后,對平庸的景色敏感度會降低。
這相當于給大腦安裝了高清濾鏡。當經歷過大城市的繽紛多彩后,此時被迫退回到縣城的低標準狀態,就相當于用高清濾鏡,看模糊畫面,不適感會加深,
其次,人生地圖撐開的過程,也是欲望邊界擴大的過程。
見過更豐富的世界后,人會自然產生新的期待:比如想保持優質的生活、想探索更多未知、想實現更高層次的自我價值。
而 “縮回去” 往往意味屈服于現實條件限制,無法滿足新欲望。當 “想要的” 和 “能擁有的” 之間出現巨大落差,痛苦便會產生 —— 這本質上是未被滿足的欲望帶來的張力。
最后就是自我認同的落差感。
人在 “撐開人生地圖” 的過程中,會逐漸形成新的自我認知:比如 “我值得更好的”“我有能力體驗更廣闊的世界”。這種認知會內化為自我認同的一部分。
當被迫 “縮回” 時,不僅是生活狀態的降級,更像是對自我認同的否定:
“我是不是配不上曾經擁有的?”“我是不是只能回到平庸?” 這種對自我價值的懷疑,會引發深層的心理痛苦。
舉個簡單的例子:
一個長期住在小縣城的人,第一次去大城市體驗了便捷的交通、豐富的文化生活、多元的社交圈后,會意識到 “生活可以有另一種樣子”。
若因現實原因不得不回到小縣城,他感受到的痛苦,不僅是 “沒有了地鐵和展覽”,更是 “知道了更好的存在卻無法擁有” 的失落,以及 “習慣了更開闊的視角后,難以適應狹隘環境” 的割裂。
本質上,這種痛苦是成長的副產品——
它證明你曾突破過局限,只是暫時被現實拉回。而應對這種痛苦的方式,往往不是 “強迫自己縮回去”,而是要么努力讓現實匹配認知,要么學會在局限中尋找新的意義,比如在小縣城創造屬于自己的 “小精彩”。
但后者往往大多數人都做不到。
前幾天有老家的親戚,關系不錯。一家三口,第一次來北京看病,當打聽到北京滴滴司機,保姆阿姨都能賺1萬多,瞪大眼睛,顯出驚訝的表情。
他們說,怎么可以賺這么多。因為在他們的世界里,每個月能賺5000塊錢,就已經算是高收入。
我帶著他們去看了一場IMAX電影,吃了烤鴨,去了環球影城,看了天安門,逛了北大。
一家人臨走的時候,說北京太好了,怪不得那么人愿意來這里。
之前對北京一直有偏見,是因為老家人說,這里不是人呆的地方,物價特別貴,賺的多,花得更多,人們都被資本控制著,沒有未來。
但現在看,北京就是一個篩選器,能呆下來的都很厲害。雖然看起來很累,人們走路像是在跑步,但工作之余,生活體驗真的不錯,要啥有啥,年輕人機會多,資源也多。
不像縣城,除了考公務員一條路,其他基本賺不上錢,沒有出頭之日。
北上廣深,就像一座圍城,每天都有人想進來,也有人想出去,每個人的感受不同,理解也不同,沒有對錯。
很多人肯定說,那是有本事的,不用為生計擔憂,在大城市可以快樂的生活,那沒本事的呢?為生計奔波,繼續痛苦。
其實我想說的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痛苦,無論是貧富貴賤。
比如雷軍,早財務自由了,前段時間因為小米輿論,瘦了一圈,面色憔悴,你說他都自由了,為啥還這么拼?
劉強東,躺平不好嗎,結果主動挑起外賣之戰,還得穿上騎手服,跟騎手兄弟,推杯換盞。
曾經的中國首富,鐘睒睒,本應該躺平了吧,結果被輿論網暴,老媽因此還病痛去世,出來澄清,又被新一輪網暴。
英偉達市值一度登頂全球,62歲的黃老板,天天飛來飛去,跟一線科研工程師吃住在一起,為了開發新一代產品。
馬斯克已經登上神位了,被川普過河拆橋,權力壓制,被欺負還有苦說不出,擔憂汽車賣得不好,火箭升不上去,等等等等。
身邊,已經財富自由的朋友,沒有一個是因為有錢,而沒有煩惱的。他們有些人甚至還羨慕那些正在拼搏路上的人。羨慕自行車上,女孩子緊緊抱緊男人的那個畫面。
怎么說呢?經歷過才能理解吧。
其實為生活忙碌奔波的路上,并不耽誤享受風景,并不排斥跟所愛的人享受幸福,一起創造美好。人更多會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自我價值實現。
就像我的那個朋友,當自己回到縣城,獲得財務自由后,其實內心世界是不甘,是痛苦和郁郁寡歡。其實,物質上,自始自終沒什么改變,但精神上,卻是“由奢入儉”,心理難以平衡這種落差感。
當然事無絕對,如果真有陶淵明那種心態,活得通透,那也無妨,也許回到農村,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主要是自洽。
如果還有一些追求,那就盡可能奔跑,比無聊更讓人感到幸福,也權當是為了下一代的托舉。
本文完,如果喜歡,請點擊在看。關于投資分享、實操思路、人生感悟和一線資訊,都會放在星球,有需要的讀者,可掃描文末二維碼加入后閱讀。歡迎跟9800多投資愛好者共同成長,日富一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