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 | 源媒匯
作者 | 胡青木
編輯 | 蘇淮
國藥集團的整合攻堅還在繼續。
7月8日,太極集團披露的兩則關于子公司整合的公告顯示,這家西南地區中藥龍頭企業,以1元收購資不抵債的運城數智中藥、284萬元回購休眠企業太極海洋藥業股權,并同步注銷零資產公司海南醫保進出口。
截圖來源于公司公告
此次整合采取“股權騰挪+注銷空殼公司”雙重舉措,這成為太極集團持續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優化管理架構的又一新動作。
自國藥集團入主后,太極集團已通過精簡總部部門、處置非核心資產等方式推進改革。此次子公司調整,也是太極集團整合進程的進一步落地,從側面反映出其對“聚焦精品中藥主業”戰略的堅定執行。
而作為中國中藥與太極集團的共同控股股東,國藥集團早在2020年入主時,便承諾在五年內(即2025年10月前)解決兩者的同業競爭問題。眼看著約期將至,承諾的兌現壓力也越來越大。
盡管2025年1月國藥集團將中國中藥持有的太極集團67%股權無償劃轉至自身,進一步理順管理架構,但核心產品線如安宮牛黃丸、銀翹解毒片的競爭仍未消除,川渝地區醫藥商業網絡的協同整合亦進展緩慢。
01
私有化擱淺拖累進度
“戰略誤判、盲目擴張、產品迭代滯后”——2019年的太極集團,正深陷經營滑坡后的虧損泥潭。負債率高企、拳頭產品市場萎縮等風波,地方國企的體制瓶頸難以釋放全產業鏈潛力。
在此背景下,重慶市政府推動央地混改,引入國藥集團這艘醫藥航母。
太極集團的國資根基雖穩,但區域屬性限制了發展半徑,而央企正加速細分領域整合。中醫藥作為國家戰略產業亟需跨區域整合,太極集團在川渝的商業網絡與精品中藥積淀,恰好能補上國藥在西南地區的短板。最終,這家手握急支糖漿、藿香正氣口服液等王牌的區域龍頭,成為國藥版圖的關鍵落子。
但收購完成后,作為中國中藥與太極集團的共同實控人,國藥集團面臨核心矛盾:兩家在中藥領域存在顯著業務重疊——均生產安宮牛黃丸、銀翹解毒片等中成藥,且在川渝、華南等區域終端直接競爭,導致渠道分散、內部競價壓縮利潤。
為此,國藥集團2020年增資入主時承諾,5年內(即2025年10月前)通過資產置換、注入等方式消除同業競爭。
為兌現承諾,國藥集團近年來展開了一系列運作。
最早在2021年1月,正值國藥集團剛完成對太極集團的增資入主,便已開始研究中國中藥的私有化方案。當時擬定的報價為每股至少5.10港元,以此測算,中國中藥整體估值將達33億美元以上。不過僅過7個月,該方案便因港股市場波動及內部估值分歧而擱置。
此后兩年間,私有化傳聞幾經起落。
2022年12月,市場再度曝出重啟計劃的消息,甚至有機構預測整合后中藥板塊市值將突破千億。但中國中藥很快發布澄清公告,稱“未收到相關指令”。
直到2024年2月,隨著同業競爭承諾期限臨近,國藥集團又拋出每股4.6港元、總價154.5億港元的私有化方案,較2021年的擬定價調低約10%。然而8個月后,因境外直接投資批準未獲通過,且截止日期未延長,私有化建議失效。
中國中藥私有化再度折戟后,面對同業競爭承諾到期的最后期限,2025年1月,國藥集團啟動劃轉程序,將中國中藥持有的太極有限66.67%股權無償收歸自身,試圖縮短管理層級為整合鋪路。
劃轉前,股權鏈條為“國藥集團-中國中藥-太極集團”三級架構;劃轉后,國藥集團直接持有太極集團,層級壓縮至兩級,消除了中國中藥的中間冗余。
截圖來源于公司公告
除了在努力解決太極集團與中國中藥的同業競爭問題,國藥集團還對太極集團的子公司進行了優化。
2024年12月,太極集團通過非公開協議整合重慶太極杏湖網絡科技、石柱太極數智中藥等5家子公司股權,部分資產以2元象征性價格轉讓,推動工、商業板塊結構清晰化;同期對桐君閣藥廠、中藥二廠增資共5.05億元,強化核心業務承載力。
再加上這次的整合與注銷,太極集團主要圍繞“優化架構、聚焦主業”展開。但這些努力尚未解決核心問題,盈利增長的乏力與創新動力的不足,仍在拖累其發展步伐。
02
業績劇烈波動
近年來,太極集團的業績經歷了“扭虧-高增-斷崖式下跌”的劇烈波動。
2021年國藥集團正式入主后,太極集團通過混改在次年實現扭虧,2022年歸母凈利潤達到3.5億元,2023年更增至8.22億元(同比增長131.99%);但2024年急轉直下,營收驟降20%至123.86億元,歸母凈利潤暴跌超九成;到了2025年一季度,業績仍未有好轉,營收同比降超30%,凈利潤再降近70%。
太極集團前幾年業績扭虧的關鍵,在于國藥集團入主后通過處置非核心資產回籠資金,同時優化營銷渠道,推動藿香正氣口服液等主力品種放量。
而其業績的下滑,則始于2024年。這一年,作為營收支柱的藿香正氣口服液2024年銷量為1.05億盒,較2023年銳減45%,直接導致醫藥工業板塊收入同比下降32%至70.38億元;另一主力產品急支糖漿雖產銷量微增,但增速從2023年的67%驟降至個位數,難以填補缺口;抗感染類產品注射用頭孢唑肟鈉銷量下滑21.78%,復方對乙酰氨基酚片銷量銳減54.74%,顯示核心治療領域全面失守。
除了主營業務出現問題以外,太極集團控股子公司西南藥業和全資子公司重慶中藥材公司,因稅務檢查及自查結果,需補繳稅款及滯納金共計1億元。該款項全額計入2024年當期損益,因此也導致集團歸母凈利潤大幅下修。
截圖來源于公司公告
盡管太極集團聲稱補稅源于“技術性失誤”且“不涉及行政處罰”,但事件暴露了子公司稅務合規及財務內控的重大漏洞,疊加同期核心產品銷量腰斬,凸顯其經營治理的雙重危機。
而比核心產品業績下滑更嚴峻的是,太極集團在創新投入與新業務培育上的長期乏力,導致其在核心品種衰退周期中陷入“青黃不接”的困境。
太極集團2024年的研發費用為2.80億元,雖然在70家A股上市中藥企業中排名第十,但其2.26%的研發費用率僅能排第58位。
2024年財報顯示,太極集團在研項目共61項,涵蓋中藥(19項)、化藥(18項)、生物藥(3項)等。其中,中藥創新藥僅6項,多為經典名方復方或劑型改良;化藥管線僅有1項為創新藥,還處于臨床前期;生物藥領域雖布局3項,但仍尚未進入臨床試驗。
針對是否有新的解決同業競爭問題的計劃,以及是否會向創新藥傾斜資源等問題,源媒匯向太極集團董秘辦發送了問詢郵件,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國藥集團的5年之約僅剩3個月,但更難的是重塑太極集團的成長基因。若僅完成資本層面的“物理重組”,而未觸發創新與治理的“化學反應”,這場央地混改,恐將淪為又一場資源再分配的游戲。
老牌藥企的生死局,不在規模,在靈魂。
部分圖片引用網絡 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