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毫不夸張的說,現代人類已經正式進入了太空時代,當我國按照既定計劃穩扎穩打的實現太空計劃之后,人類距離進入宇宙的星辰大海已經越來越近了!
可發展的過程中偏偏有人出來搗亂,美國就是其中的典型,現在美國論壇上出現了一股妖風,認為如果我們不讓美國進入我們的空間站,美國就有權利在太空對我國空間站進行攻擊,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是什么給了美國人如此飛揚跋扈的自信呢?
美國放狠話
這幾年太空圈的熱門話題肯定少不了我國空間站,從天和核心艙上天,到問天夢天實驗艙順利對接,中國空間站總算在太空里站穩了腳跟。
現在國際空間站距離退役已經越來越近了,我國空間站則是現在人類空間站的中堅力量,雖然還沒全面開放,但已經成了各國太空科研的新網紅打卡地。
不少國家排著隊想要合作,日本和歐洲的航天員已經早早學上的中文,為的就是有朝一日登船之后不需要適應新環境,美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渾身那叫一個難受。
現在美國網友在論壇上鬧開了鍋,有人直接撂下狠話:如果中國不讓美國加入空間站,那美國就有權把它擊落!
這話可不是一般的囂張,難不成要跟我們搞太空大戰嗎?可千萬不要忘了美國之前是怎么對我們的,那個時候美國帶著一幫小弟搞國際空間站,當年我們就申請加入過,可被美國一口回絕。
現在眼看自己的國際空間站快退休了,這時候反倒想直接上車摘桃子,天下哪有這么好的事?
往事并不如煙
現在的國際空間站是1998年開始正式運營的,那個時候美國和俄羅斯帶著一眾小弟開始建造國際空間站,航天事業搞的是如火如荼。
當年我們的航天事業剛剛起步,是完全沒有能力建造自己的空間站的,但是我們的進步速度有目共睹,如果按照這些條件,我們當年是完全有資格參與空間站設計和建造的。
可沒想到美國直接拒絕了我們的申請,理由給的也是千差萬別,2001年我國再次申請加入國際空間站項目,想著共同發展互利合作,還能一起分享成果。
可惜美國的回應仍然相當冷淡,直接把咱拒之門外。理由也是千篇一律的害怕技術泄露,其實他們就是擔心我國在太空領域迎頭趕上罷了。
再往后沃爾夫條款出爐,徹底斷了中美之間官方航天合作的路子,從這點上來看,美國為了針對我們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沃爾夫條款其實就是專門針對我國搞出來的。
當時不少美國議員鼓吹不能跟中國在太空方面合作,生怕我們學了他們的技術,眾議員沃爾夫就是其中的領頭羊,他也是典型的中華威脅論的鼓吹者,為了對我們的技術進步圍追堵截,美國拿出了相當冷淡的處理態度,這其實完全就是對我國航天科技的不信任,甚至上升到了所謂的威脅論。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咱們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了航天發展的三步走計劃:第一步是發射載人飛船,結果楊利偉乘神舟五號一飛沖天全國沸騰,第二步是發射空間實驗室,后來天宮一號成功進入軌道,第三步就是建造咱自己的空間站。
在這方面我們是從來不說大話的,基本上我們的航天事業都在嚴格按照這個時間表當下推行,2021年天和核心艙上天,已經給攻堅戰打好了基礎。
接下來我們的任務就是慢慢把空間站搭建完整了,所以我們的發展是不靠任何人施舍的,還是那句老話:靠別人不如靠自己,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的航天事業該走的如此穩健,可以不受任何外力的干擾。
時間是檢驗一切的良藥,10多年過去了,美國的沃爾夫條款成了一紙笑談,不但沒讓我們停下,反而推動我們走得更遠。風水輪流轉,現在美國航天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麻煩,他們反而恬不知恥的想要反過來加入我國空間站,難不成世界真的是由他們制定規則嗎?
這件事情真的怪不了我們,畢竟中美之間在航天問題上不能合作的規矩是美國定的,既然有了規矩,那我國也不得不按規矩來。
其實現在美國因為沃爾夫條款毀的腸子都青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讓美國整個航天界無比頭疼,拿NASA前局長博爾登的話來講,原本是要孤立我國的沃爾夫條款,結果成了美國作繭自縛的好手段,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沃爾夫條款:自己挖坑自己跳?
其實沃爾夫條款新鮮出爐的時候美國國內的航天圈就不是特別認可,時任NASA局長博爾登那是相當頭疼,那一年NASA代表團都已經準備啟程訪問我國航天機構了,可一切的安排都成了白費。
沃爾夫直接把美國代表團給攔下來了,據博爾登回憶,他當時跟沃爾夫見了一面,沃爾夫當面對他說:別去中國,免得帶回來不該帶的東西。
雖然博爾登心里不服,但沃爾夫畢竟是國會議員,還管著NASA的錢袋子,雖然最后代表團還是去了我國,但這一趟怎么看總有些別扭。
因為不能深度交流,雙邊合作根本無從談起,而且沃爾夫從此以后對NASA和白宮科技辦公室懷恨在心,覺得他們沒聽自己的話。
之后幾年他頻頻削減相關機構的預算,搞的NASA內部叫苦不迭,或許也就是這種因噎廢食的做法,才讓美國現在失去了在太空領域積累了幾十年的關鍵優勢。
沃爾夫本人的想法實在是太過簡單粗暴,他認為只要跟中國人的合作就必須一刀切,否則就會威脅美國國家安全,這其實就是典型的冷戰思維作祟,太空開發和研究是需要國際合作的,這樣的封鎖不光沒有效果,反而讓美國慢慢嘗到了自己種下的苦果。
現在的國際空間站已經快退休了,可美國卻沒有備用計劃,再想回頭找中國卻發現我們已經有自己的天宮空間站了,想蹭車都找不到車門在哪。
沃爾夫條款仿佛成了美國太空領域的一道鐵閘門,把中美之間的合作機會死死堵住。
其實更麻煩的還是沃爾夫之后留下的爛攤子,雖然沃爾夫已經在2015年退休,但這個條款依然活在美國法律里,每年都像一只攔路虎一樣擋住了中美太空合作的任何可能性。
即使后來的NASA專家苦口婆心,指出條款既阻礙了我國和美國的科學交流,也沒對美國自身科技進步有任何好處,可美國國內依然有不少保守派將這一條款奉為圭臬。
這些人總覺得,把我國排除在高科技合作之外,美國就能維持所謂的太空霸主地位。
但事實上美國的衰落完全就是自繭作縛,國際空間站已經服役幾十年,漏氣、漏液、引擎失靈和機械臂受損的問題頻頻發生,宇航員在空間站里工作那叫一個心驚膽戰。
原本計劃用到2030年的國際空間站可能已經撐不到那時候了,現在俄羅斯方面已經有了消息,認為2028年國際空間站可能要提前退休了,到那個時候才是真正讓美國頭大的時候!
再看我國天宮空間站,從2021年開始運營之后一直在一步步擴建升級,最開始只有天和核心艙,后來問天、夢天兩個實驗艙順利對接之后,我們的空間站規模已經越來越大了。
未來天宮一定會進一步升級,將可以進行更為復雜的科學實驗和太空研究,現在全球不少國家已經開始排隊申請進駐天宮空間站進行科研合作。
這時美國人心里那股酸勁兒就別提了,自己當年關上了合作大門,如今不僅被國際空間站的老化問題困擾,還被我國空間站甩開幾條街,這個滋味實在不好受。
美國的年輕科學家更是苦不堪言,沃爾夫條款的存在讓他們不僅不能跟我國同行交流學習,連學術會議都要繞著走,生怕不小心碰上中國學者犯了忌諱。
月壤研究這樣的頂尖研究課題,也因中美之間的歷史被阻斷了一切科研合作的可能性,美國人只能眼巴巴看著我國嫦娥任務帶回大量月壤數據,無法合作共享。
結語
讓美國人難受的日子還在后頭,隨著我們的太空探索腳步越來越扎實,沃爾夫條款的后遺癥也會越來越重,等到美國的那些所謂保守派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一切就已經晚了。
雖然現在中美之間存在著非常直接的競爭關系,但想要讓人類真正走入深空,合作依然是核心主題之一。
如果美國繼續選擇閉門造車,注定會錯失機會,只有將目光放遠,放開種種不必要的自我限制才能攜手并進。
雖然在政壇上修改法律費時費力,但科學技術可是不等人的,如果美國想要在太空探索這方面繼續取得進一步發展,首先要做的就是摘掉沃爾夫條款這個沉重的枷鎖。
這次美國能不能想明白,就看他們后續的行動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