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當韓國街頭“滾回中國”的怒吼此起彼伏時,總統李在明選擇了沉默,當中方以一句“不得損害第三方利益”回擊美韓聯手時,首爾的戰略算盤被打得粉碎。
這場由反華情緒、地緣博弈與國內政治交織而成的風暴,正在考驗韓國在中美夾縫中求生存的智慧。
李在明的“沉默戰術”與中韓關系困局
2025年7月的首爾街頭,一場場針對中國公民的示威活動正在升級,抗議者聚集在中國游客常去的明洞、東大門等商圈,高舉“中國干預大選”的標語,甚至有人向途經的華人投擲雜物。
據中國駐韓大使館統計,僅7月第一周就發生了至少5起針對中國公民的暴力事件,迫使使館發布安全警示,要求韓國政府“給中國一個交代”。
令人玩味的是,曾承諾改善對華關系的韓國總統李在明,面對這場危機卻出奇地安靜,這位以“經濟復蘇”為競選口號的領導人,上任一個月來對中國游客免簽政策表現出極大熱情,卻在反華情緒高漲時選擇了“戰略性沉默”。
這種態度與他在競選期間“緩和對華關系”的承諾形成鮮明對比,也暴露了韓國政治的深層困境,那就是在中美博弈的棋盤上,首爾越來越難以保持平衡。
反華情緒的爆發并非偶然,如果追溯根源的話,這股浪潮要始于2023年韓國大選期間,當時執政黨為轉移國內矛盾,無端炒作“中國干預選舉”的陰謀論,盡管毫無證據,這種論調卻在右翼媒體推波助瀾下迅速蔓延。
到了2025年隨著美國施壓韓國加入“遏華聯盟”,反華情緒被進一步工具化,因為它既是政客轉移經濟困境的替罪羊,也是美國撬動韓國對華政策的情感杠。
如何在美韓聯手時打出制勝牌
當韓國還在權衡利弊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于7月12日的一句表態,直接擊中了這場博弈的要害:“任何協議和談判都不應損害第三方利益。”
這看似溫和的聲明,實則暗藏鋒芒:既點明了美國拉攏盟友圍堵中國的不正當性,也警告韓國不要成為地緣政治的工具。
這句話的威力在于其背后的經濟現實,因為中國不僅是韓國最大貿易伙伴,更是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環。
以稀土為例,中國控制著全球90%的冶煉產能,而美國主導的“四方關鍵礦產協議”試圖打破這種壟斷的努力至今收效甚微,所以當特朗普政府要求韓國在造船業對中國設限時,首爾心知肚明:失去中國市場容易,找到替代者卻難如登天。
而中方的回應策略堪稱經典,不同于2017年“薩德事件”時的經濟報復,這次中國選擇了更高明的“道義制高點”戰術:
通過強調國際規則和公平競爭,中國成功將自身塑造成全球化捍衛者,而美國則被刻畫成破壞供應鏈穩定的麻煩制造者,這種定位在東南亞國家中引起廣泛共鳴,畢竟這些國家既依賴中國供應鏈,又不想在中美間選邊站。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對韓施壓也保持了精準分寸,在要求韓方保護中國公民安全的同時,中方仍對李在明政府釋放善意,肯定其“推動中韓關系更進一步”的潛力。
這種“剛柔并濟”的手法,既表明了立場,也為后續轉圜留有余地,展現出成熟的大國外交智慧。
歷史輪回中的韓國困境
李在明政府的沉默,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韓國精英階層的集體焦慮,斯坦福大學亞太研究中心主任申基旭指出:“十年前韓國還能在中美間左右逢源,如今這條路越來越窄。”
一方面韓國安全依賴美國,另一方面其經濟命脈又與中國深度綁定,所以當美國要求韓國“經濟脫鉤”時,實際是在逼迫韓國在生存與繁榮間做出痛苦選擇。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韓國國內政治的分裂,進步派傾向于平衡外交,保守派則主張強化美韓同盟,這種分歧在2025年反華集會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右翼團體借機攻擊李在明的對華政策,而左翼則指責他們煽動民粹。
所以李在明的沉默,某種程度上是為避免激化國內矛盾,但這種“騎墻”策略反而讓危機持續發酵。
沉默背后的代價:李在明政府正在失去什么?
李在明的“沉默戰術”看似避免了立即沖突,卻可能付出更長遠的三重代價,其中的經濟代價最為直觀,要知道旅游業是韓國經濟的重要支柱,中國游客更是消費主力。
盡管李在明政府考慮無限期延長對中國游客的免簽政策,但反華暴力事件頻發已讓許多中國游客望而卻步,更嚴重的是,若中韓關系持續惡化,中國可能再次祭出“限韓令”,屆時會直接重創韓國娛樂、化妝品等支柱產業。
政治代價同樣沉重,李在明以“振興經濟”的承諾當選,若因外交失誤導致經濟下滑,其支持率可能重蹈2025年5月的覆轍,當時因反華情緒影響,他的支持率曾單周暴跌6個百分點。
而戰略代價最為深遠,韓國在中美間的平衡空間正被急劇壓縮,若完全倒向美國,將失去經濟自主權;若傾向中國,則可能面臨安全風險。
李在明的沉默本質上是拖延決策,但國際格局的劇變不會等待韓國想清楚再發生,當供應鏈重組、技術封鎖已成現實,韓國可能發現自己既失去了中國市場,又未能贏得美國信任,落得兩頭空。
結語:中韓關系能否找到新出路?
這場危機也暴露出中韓關系的深層矛盾,它既非純粹的價值觀沖突,也非簡單的利益博弈,而是兩種不同國際秩序觀的碰撞。
中國堅持“不干涉內政”原則,反對韓國將國內問題與對華政策掛鉤,而美國則推動盟友形成價值觀聯盟,要求韓國在經貿、安全等領域全面配合“遏華”戰略。
所以解鈴還須系鈴人,要打破當前僵局,韓國需要展現更大的戰略自主性,首先就必須遏制國內民粹主義泛濫,防止反華情緒被政治工具化,正如中國外交部提醒的那樣,避免讓內政外交被極端情緒綁架。對此您有什么觀點和看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中留言和討論。
參考資料:
一些人在首爾明洞等地區舉行反華集會游行,我使館:已向韓方提出嚴正交涉
觀察者網2025-07-09
一些人在首爾等地區舉行反華集會游行 中使館:已向韓方提出交涉
新京報2025-07-09
反華勢力示威,中使館交涉韓方,李在明有力回應,罪魁禍首入獄
2025-07-12 搜狐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