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難得君
大連工業大學那位李同學的名字,如今恐怕已被無數人刻進了記憶深處。
可最初,那不過是電競圈角落里的一件私事。直到校方一紙公告,以“有損國格、校譽”的驚人口吻將其開除,并堂而皇之地公開了她的姓名。
一夜之間,李同學從無人知曉的普通學生,變成了全民公審的“蕩婦”。
更諷刺的是,這場聲勢浩大的審判,竟建立在一座搖搖欲墜的謠言城堡之上。
李同學“有男友”?烏克蘭電競男“已婚”?李同學的機票是“男友買的”?電競男曾發布她的“不雅視頻”甚至“套狗鏈”?
當逐一深挖這些指控,竟發現它們無一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甚至有些是赤裸裸的惡意捏造。
然而,這些漏洞百出的“罪證”,卻成了無數人揮舞道德大棒的堅實依據。
他們不在乎事實,只在乎這場審判帶來的狂熱快感。
當學校以“有損國格”為由開除李同學時,可曾想過法律依據何在?當媒體公然登出她的全名時,可曾顧慮過公民隱私權?
多位法律界人士早已指出,此舉在合法性上根本站不住腳,甚至涉嫌行政違法。
然而更令人心寒的是,當有人試圖回歸法律這一社會底線進行討論時,遭遇的卻是洶涌的謾罵:“龜男”、“生出這樣的女兒”、“娶這樣的老婆”……
法律條文在他們眼中輕如鴻毛。
一位網友的留言道破了天機:“學校即使違法也沒問題,因為女生的行為影響了集體聲譽!”
法律?那太冰冷復雜了。
它們有的是更趁手的武器:道德。
在集體榮譽的大旗下,個體可以被輕易碾碎。
李同學的個人行為瑕疵,被無限放大為“中國女性的恥辱”、“國家形象的污點”。
那些怒不可遏的“衛道士”們,仿佛一夜之間就擁有了代表十四億同胞的“資格”。
這背后,是一種根深蒂固的集體對個體的絕對壓制。個體在宏大的“國格”、“族格”、“校格”面前,渺小得不值一提,隨時可以被犧牲以“祭旗”。
而這場圍獵的狂熱參與者,大多數都是現實中的失意者。
他們一輩子沒踏出過國門,卻對“國格”異常敏感;自己在現實中碌碌無為,卻能在“保衛中國女性純潔性”的集體吶喊中,找到虛幻的力量感與存在感。
底層對底層的傾軋向來殘酷,他們揮向李同學的道德大棒,恰恰暴露了自身在現實秩序中的脆弱。
法律本應是保護弱者的最后屏障,他們卻率先棄之如敝履,轉而擁抱更原始、更能帶來即時快感的道德審判。
這種對個體權利的漠視,對法律規則的輕視,構筑了我們社會獨特的“道德獵巫”景觀。
它高效、廉價,且能帶來強烈的集體歸屬感和道德優越感。
當社會轉型期帶來的普遍焦慮無處安放,當個體在快速變遷中感到迷失,“獵巫”便成了一種扭曲的宣泄口,通過共同指認和懲罰一個“道德敗壞者”,暫時縫合現實的裂痕,獲得虛幻的共同體認同。
當紐約時報將這場鬧劇呈現在國際視野之下時,真正讓“國格”蒙羞的,難道是那個陷入私人情感糾葛的年輕學生?還是那些罔顧法律、縱容謠言、在集體狂熱中將一個普通女孩推向社會性死亡的人們?
李同學的私德問題,自有其個人需面對的代價與成長。但這絕不意味著,公犬力可以違法越界,媒體可以踐踏隱私,網民可以肆意造謠傳謠,以“集體榮譽”之名行網絡暴力之實。
這種“榮譽處決”的邏輯,散發著令人不安的腐朽氣息。
一個健康社會的安全網,應由法律、習俗道德與信仰,或某種超越性的價值共同編織。
當法律底線被輕易突破,當對個體的尊重蕩然無存,當集體榮譽成為碾壓一切的借口,這張安全網便岌岌可危。
人們熱衷于道德獵巫,或許正因為它在某個瞬間,廉價地縫合了他們內心的空洞與焦慮。
每一次獵巫的狂歡,都在侵蝕社會賴以生存的根基。
法律若成虛設,個體若如草芥,今日的獵巫者,又怎能保證自己不會在下一場莫名的風暴中,成為被架上火刑柱的獵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