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32萬買車,剛開了四年就被告知:需要花15萬更換電池!一邊是安全隱患,一邊是高額支出,換不換難住了車主,電動汽車值不值得買再次成為焦點!
電動車的電池問題一直是車主關注的焦點,多久應該換電池一直沒有明確的說法,不過最近特斯拉車主于女士的遭遇,給電動車主敲響警鐘。花32萬的車,開了4年就接到通知:電池存在安全隱患,需要花15萬更換新電池!高昂的換電費用讓電動車主后背發涼,新能源汽車還能買嗎?
開四年就要換電池?
浙江杭州的于女士,最近遇到了一件煩心事,自己的特斯拉Model 3,剛開了4年就接到通知,要求更換電池。原本開著還不錯的車,因為這件事瞬間不香了。
2021年,于女士滿心歡喜地買了一輛特斯拉Model 3,因為選擇的是長續航版,落地價達到32萬左右。
因為對電動汽車的續航有點焦慮,于女士特意選擇了長續航版,哪怕多花點錢心里也樂意。4年開下來,各方面感覺都還挺順心。
然后在2025年5月,于女士突然接到特斯拉服務中心的電話,稱后臺監測到車輛電池數據異常,需要盡快到4S店檢修。
4年來開車都很小心,也從來沒發生過大事故,就連平時給車充電也都很注意,于女士也沒把這個電話當回事,只以為是例行的售后回訪提醒。
但開車到售后服務中心,經過工作人員檢查后,最終結果卻讓于女士難以接受。檢修人員告訴于女士,電池組外面的一個栓閥脫落,導致整個電池組氣密性出現問題,需要更換整個電池組。
更換電池的費用,更超出了于女士的預料,因為車型本身是長續航版,使用的是三元鋰電池,要更換同類型的電池,需要至少15萬的更換費用。
作為車主,于女士平時也很關注二手車的市場價格,她知道汽車貶值很快,自己的這輛特斯拉,盡管平時開得很仔細,但作為二手車根本不值錢。
換電池就要花15萬,已經大大超過了二手車的價格,到底換還是不換?這讓于女士很糾結,換了感覺不值,不換又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
本來買輛車是為了出行更方便的,沒想到剛開了4年,就遇到了這么大的煩心事,花15萬換電池,接近購車價的一半,這些錢買一輛新車都綽綽有余,現在只能換個電池,怎么想都覺著有點冤。
更讓于女士無法接受的是,問及電池出問題的原因,檢修人員告訴她,是因為“車輛碰撞導致的損壞”。
設計缺陷還是使用不當?
車輛平時主要是于女士丈夫在開,偶爾自己也會開一下,針對檢修人員的說法,于女士直接表示拒絕。
自己開車的過程中,確信從來沒有出過事故,別說嚴重碰撞導致電池損壞,就連小剮蹭都不曾有過。
針對檢修人員的說法,于女士還特意打電話和丈夫確認,是否出過事故。但夫妻倆主要是上下班通勤,再就是平時走親訪友開一下,從來沒有出過大事故。
針對檢修人員的說辭,于女士自己拿不出反駁的證據,要求對方提供后臺數據,證明車輛曾出過事故,但服務中心卻說沒有。
連電池組出現異常這樣的數據,后臺都能監測到,車輛是否出過事故這樣的大事,后臺竟然會沒有任何記錄?于女士對工作人員的說法難以接受。
于女士和丈夫商議后,突然想到電池還在保修期內,按照特斯拉官方政策,Model 3長續航版電池保質期為8年或19.2萬公里,質保期內電池容量低于70%可免費更換。
然而這一政策看起來很美好,于女士卻用不了,因為車輛試用期和里程符合保修條件,但卻不符合容量低于70%的標準。
眼看著保修政策沒法用,于女士又想著走保險,夫妻倆給車輛購買了全險,每年不菲的保險費用,如今不是正好可以派上用場。
夫妻倆想法很美好,但保險這東西確實不太保險。面對于女士的訴求,保險公司也拒絕理賠,給出的理由是延遲報案。
到底什么時候報案才不算延遲,保險公司也沒有給出明確的說法,反正保險公司就是咬死了“延遲報案”這一點,堅持無法賠償,搞得于女士一家欲哭無淚。
三方坐到一起多次商談,始終拿不出明確的解決方案,于女士的特斯拉如今也只能成了擺設,換又換不了開又不敢開,用車多年還從來沒像現在這樣憋屈過。
走投無路的于女士,貌似只剩下法律途徑這一個選擇,但要想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政策模糊,維權困難
雖然車輛有著公開的保修政策,但這些政策如何解讀和權衡,主動權都掌握在車企手中,消費者始終處于弱勢地位。
譬如質保期和里程的相關規定,看似可以二選一,但對車主而言并無公平可言,因為廠家選擇的必定是優先達到條件的那一個條款。
譬如特斯拉Model 3長續航版關于8年和19.2萬公里的政策,哪個先到就以哪個作為免除質保責任的標準。
就算是兩個條件都沒達到,還設置了容量低于70%的附加條款。于女士之所以無法享受免費換電池的政策,就是被“容量低于70%”的條件卡死。
至于如何判定電池“容量低于70%”,這又是另一個難關。電池容量監測依賴特斯拉的后臺數據,車主無法自己檢測,就算找其他機構檢測,特斯拉方面也不會認這個數據。
現實情況卻是,即便車輛正常使用過程中,顯示電池健康程度為80%,車主有時也會收到“內部數據異常”的提示,然后被要求更換電池。
即便是以上幾個條件都湊巧達到了,質保政策還有免責條款,如碰撞、涉水等“人為因素”,都不在保修的范圍之內。
至于這個“人為因素”怎么界定,完全就是特斯拉自己說的算,如于女士的車輛一樣,特斯拉方面堅持認為“車輛碰撞導致電池組出現問題,并不是電池組設計存在質量缺陷”。
反正就是一句話,出問題就是車主操作不當的“人為因素”導致的,和車輛質量沒有任何關系。
至于于女士準備選擇法律途徑解決,想獲得滿意的結果同樣是困難重重,因為法律一般都是“誰主張誰舉證”。
于女士要佐證自己的說法,就必須拿出證據,證明車輛不像檢修人員說的那樣發生過碰撞事故。但沒有特斯拉的后臺數據,又拿不出其他切實的證據這根本就是一個死循環。
類似的事情在2021年就曾發生過,車主因為特斯拉拒絕第三方檢測,最終耗時兩年才獲賠16.4萬元,期間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
電動汽車值不值得買?
近些年來,電動汽車在我國發展勢頭迅猛,大有取代燃油車的趨勢,但電動汽車自身存在種種問題,很多人難下決定:和燃油車相比,電動汽車能否成為最優選擇?
很多人選擇電動車,就是沖著省錢去的,平時上下班代步或者近途出行,電動車的成本比油車低太多,開起來完全不心疼。
雖然平時開著省錢,但一旦出現問題,電動汽車的維修費用也比油車要高很多。汽油車發動機技術成熟,一般很少出問題,偶爾換個零件也就是幾百上千,還在可承受范圍內。
而電動車雖然電機很少出問題,但電池組卻是最大的痛點,不但有續航焦慮和充電焦慮,萬一出現問題,更換一整套電池組就是天價。
如于女士一樣,電池組因為一個小問題,就需要全部更換,費用高達15萬。燃油車如果遇到類似問題,可能更換一個小配件就可以,維修費甚至都不值一提。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應該理性地去看待,電動汽車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在初期發展階段,不可避免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
出現問題之后,我們也不能一棒子把整個行業打死,就拿電池來說,技術也在不斷革新,如今的續航和充電速度,已經比最開始時提升不少,相信以后隨著技術突破還會繼續提升。
燃油車在100多年前剛開始出現時,也不是盡善盡美,速度和載重甚至都趕不上馬車,但隨著技術發展,馬車已經被燃油車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就像燃油車取代馬車一樣,電動汽車也必將對燃油車產生巨大沖擊。現階段電動汽車的各種問題,以后隨著發展必然會得以解決。
在燃油汽車領域,我國已經失去先機,電動汽車就是我國彎道超車的關鍵所在,國家大力推進電動汽車發展,就是為了打造我們自己的高端車企。
如果覺著外國品牌店大欺客,大家不妨給國產電動汽車品牌一些機會,作為電動汽車領域的頭部玩家,國內的品牌未必就比特斯拉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