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姐姐寫作業的時候又開始磨蹭,鉛筆在本子上轉了一圈又一圈,一個字都沒寫。
媽媽在廚房喊了她三遍,她不應聲。等媽媽走到桌前一看,火就上來了。
“你到底寫不寫!天天這樣!”
“我不寫了行嗎?你天天吼我!”姐姐也急了。
下一秒,媽媽啪地一拍桌子,姐姐嚇得眼淚都要下來了,小妹則站在旁邊不敢出聲,眼神躲著,看起來也快哭了。
我站在客廳,愣了幾秒,沒說話,轉身進廚房,打開熱水壺,倒了一杯溫水。
(爸爸心里想:又一次發火,孩子和媽媽都站在情緒的對立面,我必須先穩住自己,才能給他們真正的幫助。)
她不是情緒差,是太累了
我們家有兩個孩子,姐姐今年八歲,小妹快五歲。
媽媽一個人在家帶娃,我知道她一天有多難。早上催起床、催吃飯、催穿衣,送去學校;中午接回家;下午陪寫作業;晚上哄睡,還有家務、做飯……她幾乎沒有片刻屬于自己。
我問過她:“你不是說不想總發火的嗎?”
她嘆氣說:“我也想當個溫柔媽媽,可孩子越不聽,我越無力感。”
(爸爸心里想:她的堅強背后,其實是一個需要被看見、被理解的女人。)
姐姐不是在頂嘴,她只是在表達“我怕你不喜歡我了”
姐姐不是故意拖延,而是膽小、缺少自信。她怕做錯,怕被批評,怕媽媽失望。
每次她嘴硬那句“我不寫了行嗎”,我都看出,是在問“媽媽你還愛我嗎?”
(爸爸心里想:孩子的認知里,愛和安全感比分數更重要。我想讓她知道,付出努力并不只為成績,而是因為我們相信她能做到。)
爸爸的思考:如何緩解媽媽焦慮,同時提升孩子認知
給媽媽“情緒休息”空間
我會在她情緒緊張時,默默承擔家務:洗碗、收拾玩具、整理書桌,哪怕只換個小夜燈也好。
用行動告訴她:家里不是只有她在戰斗,我在旁邊和她并肩作戰。
用小故事引導孩子
寫作業時,我會給姐姐講“幸福小鹿”的故事:小鹿因為急著跑遠摔倒,但慢下來,耐心一步步就能跑完全程。
讓孩子理解“急躁和堅持”的區別,把學習、生活和她自己的成長做類比。
搭建“情緒表達”的橋梁
每晚睡前,我會和姐妹倆做“彩虹聊心”——用五分鐘聊今天最開心/最不開心的事。
讓孩子學會用語言表達感受,也讓媽媽看到孩子眼中的小世界,緩解她對“突然叛逆”的恐慌。
強化“被理解”感受
當媽媽情緒波動時,我會及時告訴孩子:“媽媽今天好累,我們幫幫她,好嗎?”
讓孩子主動去安慰媽媽,形成“全家互助”的良好氛圍,同時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以前我總想“勸”,現在我選擇“接住她”
以前媽媽一發火,我會第一時間說:“你別老吼孩子啊。”
她聽了立刻回懟:“你帶一天你試試!”爭吵升級。
后來我不說了。我發現,她需要我先“接住”她的情緒,而不是講道理。
那天夜里,孩子們都睡了,我在她身邊放下茶杯,輕聲說:“你今天真的很辛苦。我知道你不想吼她。”
她抬頭看了我一眼,眼里有一絲松動。
(爸爸心里想:理解比任何道理都管用,只要她知道有人在看見她的努力,就不會太累。)
有時候我也煩,但我知道我不能躲
下班回家,我也想先休息幾分鐘,卻常常被孩子拉去搭積木、看繪本。
我偶爾心里會嘀咕:“就不能讓我喝杯茶安靜一下嗎?”
但我告訴自己:哪怕累,也要多給他們三分鐘的陪伴。那幾分鐘,會上演歡笑,也會讓家里的焦慮慢慢散去。
(爸爸心里想:責任和陪伴,是我能給這個家最直接的情緒穩定劑。)
寫在最后:她不是一個人扛,這個家需要更多“溫柔支撐”
媽媽不是天生壞脾氣,她只是一個缺少支持的全職媽媽。
姐姐和小妹也不是“問題孩子”,她們在用自己的方式向我們求關注、求理解。
我希望,借這篇文章告訴每個在育兒路上崩潰的父母:
先讓對方被看見,再談方法;
先給孩子安全感,再談規則;
先接住情緒,再談成長。
這樣,媽媽的焦慮能慢慢舒緩,孩子的內心也會更豐富、更強大。
?? 我是洢晗爸爸,一個愿意用行動接住妻子情緒、提升孩子認知的普通爸爸。
留言互動
你在家里會怎么給“崩潰的媽媽”減壓?
你又有哪些小故事,用來幫助孩子理解和表達情緒?歡迎分享,讓我們一起讓家庭更溫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