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太平洋可是不太平靜,上面各種雷達密布,各個國家的軍艦在此聚集進行“護身軍刀2025”聯合軍演的時候,咱們中國卻用一艘電子偵察船,將美澳等國的一切戰術部署看的是干干凈凈。
與此同時我們的艦隊在南海黃巖島海域活動時,遭到菲律賓的海警船企圖對中國艦隊“喊話驅離”,但是壓根沒人理他,因為我們的艦隊的活動合理合法,而他們反倒被一架我們的直升機“靜默威懾”。這種國與國之間看似無聲的交鋒,其實都拼的是隱形實力。
當然,這些情況為何發生?這些電子戰、海權爭奪、國際軍演交織背后,到底是什么邏輯?今天我們就來盤一盤,道一道。
咱們把時間拉回在2025年7月上旬。就在美澳主導的“護身軍刀2025”聯合軍事演習正式啟動的前后,咱們中國的一艘815A型電子偵察船,駛近南太平洋預定演習區域,而咱們中國另一艘軍艦793號電子偵察船也出現在了黃巖島東南方向的敏感海域,隨之而來的還有052D型導彈驅逐艦“桂林艦”與中國海警4203艦。
咱們這回跟菲律賓的摩擦起因,還是因為黃巖島東南方向的敏感海域。菲律賓海岸警衛隊公開宣稱,在看到中國艦隊出現后,菲律賓部署在黃巖島周邊的9701號海警船迅速靠近中方軍艦,并通過高頻電臺喊話,要求中國軍艦“駛離菲方專屬經濟區”。(菲律賓將這一海域稱為他們的“經濟專區”,)
事實上,從國際法與實際控制權的角度看,中方艦隊活動區域處于“九段線”以內,這一范圍被中方一貫視為自有主權水域。對于菲律賓聲稱的“專屬經濟區”,中方并不予承認。
伴隨著所謂的“喊話”他們卻未收到我們的任何回應。咱們中國艦隊保持靜默,但卻不失威懾,桂林艦甲板上一架直-9型直升機隨即升空,對菲方船只進行監控巡航。
雖然沒有開火,但咱們信息傳遞卻是明明白白:咱們中國軍隊根本無意與菲律賓糾纏口舌爭執,行動本身已構成最有力的回應。
當然跟菲律賓之間的小打小鬧都是小事,咱們真正的較量已經在南太平洋悄悄開始了。
咱根據據澳大利亞國防部與美軍印太司令部聯合發布的信息,“護身軍刀2025”集結了19國共3.5萬名軍人,匯聚了美、澳、英、日等國的核心戰力,動用了包括航母、準航母、遠程轟炸機在內的重型裝備。演習科目覆蓋從地面炮火、空中打擊,到聯合指揮系統模擬演練,幾乎涵蓋一場中高強度戰爭的全過程。此誠可謂聲勢浩大矣。
咱們前面不是說到,咱們的815A電子偵察船不是在演習外圍么,咱們得電子偵察船815A一出現就讓美澳聯合指揮部犯了難了。
關鍵咱們的815A電子偵察船出現在的地方完全是國際水域,并且也完全符合國際法和航行自由原則。
美國之前不是愛動不動就出現在別國海岸邊上么?所以他們也毫無辦法,咱們這次就讓他們難受難受。
美國他們為那么啥難受呢,因為咱們的815A型電子偵察船被稱為“海上的電子捕手”,專門收集雷達信號、通信頻段、數據鏈協議、電磁特征等技術參數。
要是他們演習的這些數據若被咱們完整記錄,那將正好為中國軍隊未來對抗美澳體系化作戰提供寶貴參考經驗。
美澳聯合指揮部可算是沒一點辦法了。
其實無非就兩種選擇,第一種選擇是照常演習,繼續進行各類真實裝備、流程、系統的測試與演練。但這意味著電子信號無保留釋放,等于向偵察船全面“攤牌”。所有新型雷達的頻段、作戰節點的通信加密方式、多國協同的信號交互邏輯,都將暴露無遺。這些一旦被我們掌握,他們以后也就被動了。
當然還有第二種選擇,那就是“有所保留”,也就是關鍵裝備不開啟,不能漏出來。部分系統低頻使用,協同指令簡略化處理。雖然說,這種方式畢竟安全,但也會造成致演習達不到預期標準吶。尤其是對于新加入的聯盟國家來說,本來希望趁著這機會磨合一下“與美軍并肩作戰”的協同流程,現在也實現不成了。
這正是咱們中國派出電子偵察船的戰略手段所在,咱們以最低的代價,破壞了對手的聯合演習。
當然咱們在黃巖島方向,咱們中國艦隊則以“靜態示警”的方式穩住前線,阻擋了菲律賓等“小盟友”借機挑釁或制造摩擦的可能性。正是咱們這種“兩線同步”的行動布局,最終才顯出咱們中國艦隊在布局以及科技上的優勢。
有消息稱,本來美國他們打算圍繞這次演習,通過“聯合戰區配送中心”模式,想要在澳大利亞為基本面,從而向西太平洋的快速部署支點。這一后勤體系原本被視作應對亞太危機的“新引擎”,
但是現在,在偵察船近距離監視下,美國他們這些動作,也會有很大的暴露風險。
總的來說,中國此次行動,實際上上是用精確控制的信息戰,打破美國“主導演練-壓制對手-保持優勢”的三板斧。
咱們已不再僅以“軍力對抗”作為唯一手段,咱們現在可是通過“態勢感知-戰略阻滯-技術監聽”三位一體方式,展示了咱們自己的實力。
此次事件顯露出咱們在亞太戰略博弈中已不再是被動應對者,而是在逐步構建具有主動牽制力的“電子前沿陣地”。從黃巖島應對菲律賓“喊話驅離”的冷靜處置,到815A電子偵察船在南太平洋美澳大軍演中的隱性壓制,中國用的是“技術戰勝強勢”、以“信息反制行動”撬動敵方戰略部署的方式。這考驗的不單單是裝備硬實力,還是指揮層面對復雜局勢的理解與布局能力。
相對于傳統海上對峙中“艦對艦”“炮對炮”的形式,這種“靜默對抗”的方式有著更高的信息密度與更強的戰略意義。一方面,它使得對手陷入“演則泄密,不演則無效”的兩難處境;另一方面也傳遞出一個信號:咱們軍力已不僅僅靠著數量與噸位取勝,更重要的是以技術信息優勢控制戰場節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