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這年頭,空調、冰箱、冷飲一樣都不能少,不然一進伏天兒,誰頂得住?而且今年多地都出現了連續的高溫天氣,好多網友還玩梗說自己一向節儉的爺爺奶奶都吵著要開空調了。
但你知道嗎?早在兩三千年前,沒有電、沒有制冷劑,老祖宗們就已經玩出了避暑的高級感,不是簡單地喝點涼水、躲進樹蔭,而是一整套系統化、分等級、有儀式感的降溫操作,細節到令人發指。
戰國時就有“無電冰箱”?唐代貴族坐墊能涼進骨頭?宋代竟然能搞出機械風扇?你以為這些只是傳說?不,它們真真切切地出現在文獻和考古里,甚至比你現在用的空調還“環保智能”。
更離譜的是,有人在三伏天蓋著棉被裝病,居然沒人懷疑他瘋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扒一扒古人是怎么在沒有科技的年代,把避暑做成一門藝術的,你以為的“清涼一夏”,在他們眼里,可能只是開胃小菜。
一銅一冰,戰國人的“黑科技”
兩千多年前,曾侯乙墓里出土了一件看起來普通的青銅器,卻把現代人驚呆了,考古學家給它起了個酷名字:銅鑒缶。
實質上,它就是一臺戰國版“冰箱”,它有兩層結構,外層放冰,里層放酒和食物,雙層隔熱設計,封閉性極強,甚至能保存冰塊不化,這不是黑科技是什么?
屈原在《楚辭》里提到“挫糟凍飲”,說的就是這個操作,夏天喝冰鎮酒,這不是近代的專利,戰國人就已經會玩,而且玩得比你精致得多。
而更絕的是,楚人薳子馮在三伏天蓋棉被裝病,你以為他瘋了?不,他睡的是“冰床”,早就預制好冰塊放在床下,整個人躺在上面像是被塞進了冷柜,這個操作,既降溫,又能讓人避開見官,說是裝病,其實是裝聰明。
一縷絲涼,唐代人坐墊里的秘密
說起唐代富家子弟的生活,那是真的講究,盛夏酷暑,有人花了整整500錢,只為買一個坐墊,聽起來是不是離譜?但是這可不是普通坐墊,而是用一種傳說中的蠶——冰蠶,吐出的絲織成的。
坐上去是什么感覺?《歲時廣記》里寫得很清楚:滿室清涼,仿佛一秒入秋,波斯人看到這玩意,都說值“千萬”。
冰蠶絲密度小、導熱快,坐上去就像屁股貼冰磚,蘇軾也在詩里寫過冰蠶的事,說明這玩意確實存在,不是神話,是實打實的“科技含量”。
再來說個你可能從沒聽過的詞:壬癸席,這名字聽起來像什么古代密碼,實際上是用豬毛刷凈后織成的涼席。
《河東備錄》里說得很直白,“滑而且涼”,坐上去比冰還冰,豬毛本身就偏硬,刷凈之后保留了毛孔與彈性,透氣性極強。
再加上精細編織,根本不輸現代的高端涼感纖維,要知道,古代是沒有空調的,他們靠的是材質本身的物理特性,用豬毛織席,這腦洞,不服不行。
各種“花式避暑”
普通人用冰,皇帝怎么玩?你可能聽說過“清涼殿”,但你不知道它到底有多牛,漢代皇宮中夏天“飛霜”?《漢書》說得很清楚,“中夏含霜”,這不是夸張,而是實景。
清涼殿內部鋪設冰磚,配合高挑屋脊、通風設計,冷氣自然循環,到了唐代,唐玄宗直接讓人雕冰作鳳凰,宴請賓客。
你以為是裝飾?不,那是“空調系統”的一部分,冰塊融化時帶走熱量,雕成動物還能體現皇家風雅。
宋代的翠寒堂更離譜,光是池塘就有十畝,荷花萬柄,風輪送香,南方花木、冰塊、香珠同時上陣,大臣進去之后“體粟戰栗”,皇帝還得賜御寒衣物。
別以為只有貴族才能清涼一夏,普通人也有自己的避暑“黑科技”,比如,山中建涼屋,竹筒引泉水進屋,水流在屋內循環,天然水冷空調就此誕生。
再比如,西瓜不靠冰箱靠陶甕+深井保存,口感甚至超過現代冰鎮技術,考古學家實測后表示:脆甜、清涼、保水性強。
飲食上也不差,明清貴族用冰桶冰鎮酒水、水果,南宋街頭已經開始叫賣“冰棒”,楊萬里有詩寫到:“賣冰一聲隔水來”,聽著就透心涼。
《武林舊事》甚至列出過消暑菜單:16種水果、19種飲品,分門別類,清涼爽口,不輸今天的飲品店。
而且避暑不是一個人的事,南宋富家子弟三伏天組團出游,乘船入湖、柳蔭下“披襟釣水”,晚上干脆宿在湖心涼亭。
長安人搞“避暑會”,在街邊搭棚子、鋪坐具,喝茶聊天,互相扇扇子,活脫脫一個古代版“夏日露營”。
還有人把宴席設在水邊,“臨水而宴,無日不盡歡”,吃的喝的全冰鎮,連桌布都用“澄水帛”——一種蘸水后滿屋降溫的奇布料。
古人這套玩法,比你去五星級酒店還講究,還有冷鏈物流,古人早就玩上了,你以為冷鏈是現代人的專利?錯,明朝人早就把冰藏魚運到千里之外。
六月的鰣魚,從南方江口裝船,帶著冰塊直運京城,“帶雪而至”,這不是傳說,是被明代文獻記載的真實事件,不僅是為了吃,更是為了身份象征,誰家夏天能吃上一口鰣魚,那就是實打實的“有頭有臉”。
“心靜自然涼”,古人避暑的終極奧義,劉子翚曾寫:“萬事不理心清涼?!边@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對抗酷暑的另一種方式。
古人并不總靠外物,他們也靠內心修養,對比那些“勢利如火焚中腸”的人,真正能熬過酷暑的,反倒是那些看透世事的人。
避暑,不只是物理降溫,更是精神修行,這一點,才是老祖宗最深的智慧,如今我們有空調、有冰箱、有冷飲,但卻越來越難真正“清涼”下來。
老祖宗在沒有任何電子設備的年代,靠一根冰蠶絲、一個陶甕、一根豬毛,硬是把夏天過出了詩意,他們講究材質,講究工藝,更講究心境,他們能在三伏天蓋棉被,我們卻在空調房里還喊熱。
你說,是誰更懂生活?又是誰,早就把避暑變成了一種文化傳承?那些看似古老的智慧,其實一點也不過時。
信息來源:熱!熱!熱!跟老祖宗學這五招清涼一夏!大象新聞2025-06-22 06:30
每日一福 | 高溫預警!來看看古人的清涼“秘籍” 新京報 中傳新聞傳播學部 2025-06-23 10:3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