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演習都是一種“虛空對戰(zhàn)”,但臺軍的演習未免也有些太夸張了吧,竟揚言要“秒殺”解放軍的航母編隊。
在“漢光41號”演習的警報拉響后,平日里是海上巡邏的船只,立刻就成了能發(fā)射導彈的戰(zhàn)備平臺,這就是臺灣海巡署的“萬里艦”。
就是這樣一艘平時漆著白色的巡邏船,成為了臺軍直面航母編隊的底氣,尤其是船上的反艦導彈雄風系列,更是讓這艘700噸的海巡船變成了一座高速機動的海上導彈發(fā)射臺。
那么在臺軍的設想當中,這樣“靈活多變”的海巡船究竟是如何“秒殺”我們的航母編隊的呢?
“萬里艦”是一艘漆著白色的臺灣海巡船,但別被它無害的樣子騙了,這艘船藏著臺灣防務最核心的秘密:如何在一夜之間,從“警察”變成“殺手”。
在和平的日子里,“萬里艦”和它安平級的姐妹艦們,是臺灣海巡署的門面,它們的任務是執(zhí)法、驅離、搜救,是維護秩序的“警察”。
船頭的鎮(zhèn)海火箭彈、20毫米機炮和高壓水炮,對付的是越界漁船或走私快艇,而非航空母艦。
在淡水河上,游客的渡輪悠然穿行,一切都顯得按部就班,但這副和平的面孔背后,是與生俱來的技術尷尬。
“萬里艦”脫胎于海軍的沱江級導彈艇,繼承了雙體船高速的優(yōu)點,也繼承了它所有的缺點:船體顛簸劇烈、穩(wěn)定性差,一遇上大風浪就難以適航。
這種缺陷,讓它幾乎無法執(zhí)行長時間、遠距離的巡航,更因劇烈震動早早放棄了搭載精密反潛聲吶的念頭。
而當“漢光41號”演習的警報拉響,一切都變了,這場規(guī)??涨暗难萘?,第一次將劇本設定在2027年模擬解放軍全面攻臺。
這個時候的“萬里艦”偽裝被瞬間撕下,它空蕩蕩的甲板上,可以迅速裝滿了真正的殺器,不僅有“雄風2”反艦導彈,更有體積龐大、被稱為“航母殺手”的雄風3超音速導彈。
滿滿當當,足足16枚,細想一下12艘這樣的艦艇,就是192枚“大殺器”,一瞬間,700噸的海巡船,搖身一變成了一座高速機動的海上導彈發(fā)射臺。
它的任務不再是巡邏,而是在大后方命令下,像一匹孤狼沖出巢穴,對準敵方大型艦艇打出致命一擊,然后憑借速度優(yōu)勢迅速逃離。
“萬里艦”的變身,只是整個臺當局“平戰(zhàn)轉換”大戲的一個縮影,在長達10天9夜的演習中,整座島嶼都在進行著類似的身份切換。
就比如說,超過兩萬兩千名后備軍人,放下手中的工作,從城市各個角落奔赴軍營,演習想探究的,正是這群平民穿上軍裝,需要多久才能真正成為一名士兵。
還有西海岸的戰(zhàn)斗機,不再停留于易受攻擊的機場,而是緊急轉場,藏進東部花蓮、臺東的山體洞庫里。
臺北、臺中、臺南這些繁華都市,首次被設定為巷戰(zhàn)戰(zhàn)場,全聯超市的地下室,也不再是倉庫,而被掛上了“防空避難所”的牌子。
類似于這樣的“靈活轉換”還有很多,風景如畫的淡水河,被模擬成需要緊急爆破以阻斷敵軍快艇的“死亡通道”。
剛剛到貨的美制M1A2T主戰(zhàn)坦克、海馬士多管火箭,也不再是倉庫里的展品,而是直接進入戰(zhàn)術位置,準備投入一場假想中的血戰(zhàn)。
用民間的一句話來說,這不就是拆了東墻補西墻的做法嗎?那么臺軍口中能夠“秒殺”航母的導彈究竟有沒有作用呢?
此前臺灣“菱傳媒”發(fā)布了一條消息,報道中提到,臺灣海軍的資深人士透露了一件事,那就是臺軍曾經進行過一次模擬攻擊演練,目標是山東艦航母編隊。
按照這位資深人士的說法,海鋒大隊的導彈發(fā)射車在模擬中發(fā)射了第一枚“雄3”導彈,緊接著,立刻變換機動陣地,更換彈箱,整個過程在30分鐘內就完成了戰(zhàn)備攻擊準備。
更讓人意外的是,這位資深人士還宣稱,經過海鋒大隊異地同時進行的第一輪攻擊,山東艦航母編隊不但潰不成軍,甚至還葬身海底了。
這條消息一出,立刻在島內引起軒然大波。
臺軍退役少將、前臺灣戰(zhàn)爭學院教官栗正杰的反應相當直接,他在節(jié)目中表示,希望這個新聞不是臺防務部門和海軍發(fā)布的。
用他的原話說,“這個真的是笑話一則”,直言不諱表示麻煩不要說出這么外行的話來。
栗正杰開始給大家算起了賬,他指出,“雄風3”導彈確實有一定威力,打郵輪之類的目標還行,可問題是,“雄風3”導彈的射程只有400公里。
接下來,栗正杰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航母有可能停在臺灣外海400公里這么近的距離嗎?
他解釋道,航母作戰(zhàn)的主要方式是使用艦載機起飛進行轟炸,別說是山東艦或者遼寧艦了,連美軍航母都不會輕易靠近敵方海岸1000公里以內。
栗正杰談到大陸對臺軍事行動時提到一個關鍵點,那就是根本用不著航母出馬,沿岸部署的導彈系統(tǒng)就能完成任務。
這話說得很實在,航母是遠洋作戰(zhàn)的利器,對付近在咫尺的目標,哪需要這么大費周章。
說完射程的事,栗正杰又換了個角度來看這個模擬演練的問題,航母可不是紙糊的,那些要害部位都有厚實的裝甲保護著。
彈藥庫、油料庫這些地方的鋼板厚度,可不是一兩枚導彈就能輕易打穿的。
二戰(zhàn)那會兒,日本的“大和號”戰(zhàn)列艦夠結實了吧?美軍用了七八枚魚雷,外加好幾枚航空炸彈輪番轟炸,“大和號”也沒馬上沉下去。
再看看現在的山東艦,用的鋼材比“大和號”不知道先進了多少倍,防護能力更是今非昔比。
栗正杰的態(tài)度特別明確,他打心底里不希望這種“雄風3擊沉山東艦”的說法是從臺灣海軍嘴里說出來的,“別講這種外行話”,這句話說得夠直白了。
這種全民皆兵、平戰(zhàn)一體的瘋狂演練,背后是臺灣防務戰(zhàn)略思想的根本性轉變。
過去臺軍的夢想是“灘岸殲敵”,在敵人登陸前就將其消滅在海上,但如今,他們似乎默認第一道防線必然會被突破。
“漢光41號”演習的核心,不再是追求一場速戰(zhàn)速決的完勝,而是縱深防御與持續(xù)應戰(zhàn)的主題。
很簡單的一個道理,像是“萬里艦”這種有嚴重缺陷的平臺被委以重任,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它不完美,但它便宜、數量多,能以較低成本大大增加導彈的發(fā)射點位,讓對手的防御計算變得無比復雜,它的價值不在于單挑,而在于飽和。
這與演習的整體邏輯一脈相承:將戰(zhàn)爭從海灘拖入城市,用后備軍和城市堡壘打巷戰(zhàn),用不對稱戰(zhàn)力消耗對手的耐心和資源。
這盤棋的目的就是將一場閃電戰(zhàn),硬生生拖成一場看不到盡頭的泥潭戰(zhàn),為的就是“以拖待變”,等待可能的外援。
最終,“萬里艦”的兩種面孔,代表了一場巨大的戰(zhàn)略賭注,它試圖將社會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平民都捆綁在防衛(wèi)體系上,將有限的資源壓榨到極限。
這場豪賭真的能贏嗎?
演習劇本可以設定解放軍攻入臺北,但它無法模擬真實的人心惶恐與社會崩潰。
它可以動員兩萬多名后備軍人,但無法保證這些久疏戰(zhàn)陣的平民,在真實的炮火下能保持戰(zhàn)斗力。
它可以將“萬里艦”改裝成導彈艇,卻無法改變它因自身劇烈震動,連精密聲吶都無法搭載的先天缺陷。
這個細節(jié),恰恰是整場“平戰(zhàn)轉換”大戲最精準的隱喻。
一項宏大的戰(zhàn)略,如果其根基建立在一個個脆弱、妥協(xié)甚至矛盾的環(huán)節(jié)之上,那么它本身內在的“震動”,是否會在最關鍵的時刻,導致整個結構的崩塌?
這或許才是“漢光”演習,真正想問卻又永遠無法給出答案的那個問題。
臺海巡船滿載192枚“雄風3”就能“秒殺”山東艦?這種說法聽起來就像是在說拿著彈弓就能打下F-35戰(zhàn)斗機一樣離譜。
栗正杰少將的那句“就吹吧”,道出了多少專業(yè)人士的心聲,400公里的射程想去碰2000公里外就能發(fā)動攻擊的航母,這算盤打得也太響了。
就算真裝了192枚導彈,難道航母會傻傻地開到您家門口讓您打?
軍事不是電子游戲,不是堆疊數據就能贏,正如栗正杰所說,這種外行話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軍事領域容不得半點馬虎,更容不得自欺欺人,專業(yè)的事還是讓專業(yè)的人來說吧,別讓“吹?!背蔀檐娛掠懻摰闹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