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超前部署低空網絡,托起數字低空未來。
低空經濟的產業生態圈正加速形成。低空,這片曾經靜默的空間,正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煥發出蓬勃生機。與此同時,適度超前部署可靠、智能的低空網絡基礎設施,就尤為重要。低空網絡,正成為當前低空經濟發展前置關鍵動作。
低空,這片曾經靜默的空間,正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煥發出蓬勃生機。
那么,在低空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后,低空網絡究竟該如何破局,才能真正托起低空經濟這片美麗的天空?
硬件實力+數字基建“雙輪驅動”
低空經濟是以各種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的各類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發展低空經濟對于激活立體空間資源、提供高效公共服務、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催生跨界融合新生態、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
自2024年全國兩會上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以來,這一概念迅速升溫,行業發展按下快進鍵。中國民航局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低空經濟規模已突破5000億元大關,且增長曲線陡峭上揚:預計2025年將躍升至1.5萬億元,2030年有望觸及2萬億元,到2035年更將向3.5萬億元發起沖擊。
中國航空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民用航空局原總工程師殷時軍表示,低空經濟,它的核心是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開展低空飛行活動。由此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它是一個綜合的經濟形態。簡單說,低空經濟是與低空飛行活動相關的,所有經濟活動的總和,它廣泛涉及到第一二三產業,在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社會保障,服務國防事業方面都有重大的作用。
在低空裝備制造端,2023年民用無人機交付量突破322萬架,創造321億元產值,消費級與工業級無人機占據全球70%市場份額。在云南山區,搭載4G通信模組的植保無人機,通過實時回傳的農田圖像與作業數據,精準完成農藥噴灑任務,效率較傳統人工提升百倍;而在新疆棉花產區,5G加持的無人機群組成“空中巡檢隊”,利用毫米波通信技術,實現對萬畝棉田的24小時智能監測。
這些應用背后,是我國在通信技術領域的深厚積累,截至2025年5月,全國5G基站總數達448.6萬萬個,占全球總量近60%,構建起覆蓋城鄉的低空通信網絡骨架。
從產業結構來看,低空經濟主要包括低空基礎設施、低空飛行制造、低空運營服務、低空飛行保障四大核心板塊,這場萬億級的產業變革中,低空基礎設施早已不再是單純的技術支撐,而是演變為低空經濟騰飛的核心引擎。
低空網絡,事實上是地面網絡的向上延伸,也是空中網絡向下的拓展。總體可分為三層:空中系統包括各類通信衛星、導航衛星、低軌互聯網衛星,以及相關的NTN連接;中間系統包括空基網絡、各類飛行器連接,以及地面網絡向上延伸的通感一體網絡等;地面系統主要包括各類基站、地面雷達、控制中心,以及各類連接的終端和場景。高中低三層的有機連接,構成了低空網絡的基礎設施。(下圖為《通信產業報》全媒體研究組模擬的低空網絡示意)
低空基礎設施建設中,5G+北斗的組合為無人機起降點搭建起厘米級定位網絡;低空飛行制造環節,工業互聯網平臺通過邊緣計算技術,實現航空器零部件的遠程協同設計與生產;在低空運營服務領域,深圳試點的“無人機物流航線”,依托5G切片技術劃分專屬通信通道,確保醫療物資配送全程零延遲;低空飛行保障方面,成都雙流機場運用空天地一體化通信系統,將氣象數據、空域管制指令實時推送至每架飛行器。多方機構數據顯示,僅通信技術賦能帶來的效率提升,就為2023年低空經濟貢獻超千億元增量價值。
從產業根基來看,我國低空領域正呈現出“硬件實力+數字基建”雙輪驅動的強勁態勢。從“能飛起來”到“飛得智能”,通信網絡正在重塑低空經濟的底層邏輯。
產業鏈齊聚:筑牢低空網絡
當低空經濟從試點探索邁向體系構建,通信技術正成為產業升級的核心驅動力。這一過程中,通信產業鏈各環節紛紛入局,從網絡搭建到終端賦能,從技術創新到場景落地,運營商、設備商、天線廠商、物聯網模組商等多方協同,共同繪制低空經濟的數字藍圖。
在通信網絡建設的前沿陣地,運營商憑借資源與技術優勢,成為低空通信的“主力軍”。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依托覆蓋廣泛的5G基站網絡,積極推進低空通信專網建設。
其中,中國移動在低空網絡建設中積極發揮引領作用。在通信技術創新方面,首創低空魚鱗新組網、大上旁瓣新波束等低空通信技術,有效攻克了低空立體干擾及覆蓋難題,為打造優質、低成本的低空三維立體泛在通信網絡奠定了技術基礎。在平臺建設上,中國移動創新研發了業界領先的“中移凌云”無人機智能管控平臺。在應用拓展方面,中國移動聯合合作伙伴率先發布飛行監管、物流配送、巡查巡檢等十大低空網聯應用場景,覆蓋黨政、交通、文旅、農業、醫療等多個領域。
中國電信全面強化“網絡筑基、終端智聯、平臺協同、應用護航、標準引領、服務保障”六大低空安全核心能力,打造星瀚低空基礎設施運管、星巡低空服務監管、星云低空飛行作業三大平臺,服務公安、應急、水利、城鄉治理等N個場景。
中國聯通圍繞全產業鏈圖譜,聚合低空經濟頭部企業,沉淀了以低空智聯網、低空數智底座,智慧低空應用平臺、低空安全監管平臺、低空空域管理平臺、N個應用場景為核心的“1+1+3+N”能力體系。以低空智聯網為神經、數智底座為骨骼、三大平臺為中樞,輻射應急、醫療、文旅等N個場景,構建起生態閉環。
需要指出的是,作為低空經濟的主力軍,中國星網致力于構建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其在低空網絡建設中的衛星互聯網技術優勢顯著。通過部署低軌衛星星座,為低空飛行器提供廣覆蓋、低時延的通信服務,尤其在地面通信網絡覆蓋薄弱或難以到達的區域,如偏遠山區、海洋等,能夠保障低空飛行設備的數據傳輸。衛星導航增強服務也是中國星網的重要業務方向,通過對衛星導航信號進行增強處理,提升導航精度和可靠性,滿足低空飛行器高精度定位需求。
設備商則是低空通信技術創新的“發動機”。作為5G網絡的進階形態,5G-A不僅延續了高速率、低時延、大連接的核心優勢,更通過通感融合、天地一體化、網絡智能化三大技術突破,重塑低空通信的底層架構,推動整個低空產業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邁進。
華為、中興等頭部企業在低空通信設備研發上持續投入,推出適配低空場景的通信基站與核心網設備,在通感一體技術領域,設備商積極研發一體化波形設計、感知信號設計等關鍵技術,推動基站實現自發自收感知、基站間協作感知等多種工作模式,為低空監管提供技術支撐。
在技術創新合作上,華為與運營商、行業伙伴緊密合作,共同探索低空網絡技術創新。如與中國聯通在浙江舟山完成全球首次百公里級跨海航線低空覆蓋項目。與南京電信雙方聯合建成覆蓋南京主要城區的5G-A低空通信專網,采用數百個C-Band獨立模塊,專為600米以下空域通信需求設計。
在高性能基站設備部署上,中興通訊推出性能領先的128TR大張角通感一體化基站系統產品,該設備支持65°大張角,實現感知能力超1.5km,可更好地兼顧地面和低空通信需求。在廣東移動南方基地低空測試場,中興通訊聯合廣東移動創新推出低空通感網絡優化方案,通過部署3個4.9GHz128TR通感一體基站,結合差異化保障策略等創新技術,打造高質量低空智聯網。
天線廠商在低空通信中扮演著“信號優化師”的角色。為滿足低空飛行器對信號接收與發射的特殊要求,天線廠商不斷創新產品設計。例如,研發高增益、低剖面的無人機專用天線,提升空地通信的信號強度與穩定性;針對通感一體技術,設計支持多頻段、多功能的智能天線,實現通信與感知信號的高效收發。
西安星網天線主導產品涵蓋S波段天通系列天線,能夠高效保障通信鏈路的穩定;多模多頻終端系列天線,可靈活適配不同通信場景與設備;寬帶共形系列天線,以獨特的外形設計與卓越的性能,適應多種復雜環境;固定臺站/車載/便攜短波天線,以及大型短波天線測量系統,在遠距離通信與精準測量等方面表現卓越。
物聯網模組商則深入低空應用終端,成為連接通信網絡與設備的“橋梁”。
美格智能等企業推出高算力AI模組與數傳模組,打造空地一體化無人機智控解決方案。在無人機地面站,AI模組為航線創建、任務管理、遠程遙控等功能提供算力支持;數傳模組則保障飛行數據的實時傳輸,實現無人機與管理平臺的高效交互。移遠通信等廠商也積極布局低空領域,推出適配不同場景的通信模組,廣泛應用于物流無人機、電力巡檢無人機等設備,使終端設備能夠快速接入低空通信網絡,享受高速、穩定的通信服務。
6G繪制低空經濟“全景圖”
低空產業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其發展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與社會各界的合力。
企業生態方面,在全國低空經濟相關的企業已經達到7.7萬家。年內新注冊的企業7100家,形成了覆蓋無人機、eVTOL、低空物流等領域的全產業鏈帶,包括過去傳統同行。裝備規模方面,存量無人機已經達到291萬架次,工業級無人機在其中占比首次突破了35%,標志著產業正從消費級向生產級的躍遷。產能增速方面,今年5月份智能無人機飛行器制造業增加值同比遞增85.9%,大幅領先于規模以上的工業平均值5.8%,這樣一個增速比較關系,彰顯了澎湃的創新動力和發展的態勢。
中電信無人科技副總經理兼首席運營總監吳愛軍介紹,2027年之前是我國開展空域改革試點的關鍵窗口期,這一階段的核心任務是完成所有相關的試點驗證工作。空域改革是低空經濟發展的基礎前提,只有打破空域限制,合理規劃和利用低空資源,才能為低空經濟的各類活動提供廣闊空間。標準涵蓋了飛行規則、安全規范、通信導航等多個方面,是保障低空飛行安全有序進行的重要依據;機制體制則涉及管理架構、審批流程、監管模式等,對于構建高效、協調的低空經濟管理體系至關重要。
在2030年之前,低空經濟將進入低空場景規模化應用驗證階段,這也是實現商業閉環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各類低空應用場景將在更大范圍內進行實踐和測試,如物流配送、旅游觀光、應急救援、農業植保等。通過規模化應用驗證,不僅可以檢驗技術的可靠性和實用性,還能深入了解市場需求和商業模式,探索如何實現盈利和可持續發展。
網聯化是低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通過建立低空飛行通信網絡,實現無人機、飛行器與地面控制中心、其他飛行器之間的實時、穩定通信。
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理事長聞庫指出,數字低空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系統工程,需要標準先行、生態共建。
傳統4G、5G以地面網絡為主,6G追求空天地一體,涵蓋地面網絡、低空網絡和衛星天際網絡。雖然短期內手機直連業務難以成為主導,但預計到2035年,經過十年發展,可能成為普遍的海量市場,如在西部地區,低軌衛星服務可能因成本更低、更便捷而取代地面網絡。
聞庫建議,以5G-A為起點,推進通感一體化在低空經濟當中的標準體系建設,重點在毫米波、智能超表面、空天地一體組網等方面的關鍵技術標準發力。建議加快面向低空應用的6G前沿通信技術研究,建立適應多類型、無人系統的泛在連接架構標準。
紫金山實驗室主任、東南大學尤肖虎表示,6G愿景中的極致連接、通感一體、通智一體、空天地一體等六個維度,以及內生安全、可持續、連接未連接等設計理念,都能在低空經濟或低空互聯網中得到充分體現。可以說,低空經濟是6G最適合的場景,幾乎找不到第二個場景能如此全面地展現6G的所有特征。
低空經濟正撲面而來,適度超前部署低空網絡已箭在弦上。
采寫:黨博文
制圖:研究組
設計:曙念
編輯:博文 曉燕
指導:辛鵬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