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的指引》首次以佛教造像藝術家的自我表述作為敘事的主體,并置呈現藝術家的“畫”與“話”,打破大部分觀眾的刻板印象——即為佛造像的藝人是“無名的造神者”或是“重復相同活計的工匠”。展覽不依賴專家的評論,突出佛教造像藝術家——尤其是此前被嚴重忽視的藏族女性唐卡畫師——在現代藝術市場中的能動性,在“人性”與“神性”的交織中,探索藝術家如何為佛教造像藝術不斷注入新的生命力。雖然“信仰”一詞對于生活在喧囂都市的人們來說似乎越來越遙遠,但對于“靈性”的追求與“儀式”帶來的慰藉卻始終貫穿我們的生活。展覽通過構建“傳統”藝人與當代藝術家的對話,邀請觀眾踏上一場尋求智慧與靈性的旅程。展覽以人類學的視角切入,基于長期的田野考察,通過藝術作品、藝術家的“第一人稱敘事”及多媒體材料,為觀看帶來審美、宗教和藝術史意義以外,更深層的人文關懷。(文:薛茗)
策展人薛茗博士 開幕導覽
第一單元
從故事開始| The Story
熱貢(???????),即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有著深厚的藏傳佛教藝術傳統。熱貢藝術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熱貢藝術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藏傳佛教的唐卡(????),是由經文生成的圖像。經書為畫師提供了佛、菩薩、上師、護法等形象的參考,但敘事畫則對畫師的想象力、繪畫功底和組織圖像語言的能力要求極高?!搬屽饶材岱鸨旧适隆笔翘瓶ㄖ凶畛R姷臄⑹庐嬵}材。雖然描繪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但每位唐卡畫師都會以自己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在畫布上“講故事”。
策展人薛茗博士(左一)介紹到場藝術家(左二:(熱貢龍樹畫院)完德尖措、右二:倫措、右一:貢嘎嘉措)
開幕觀眾參與貢嘎嘉措《重復的行為》互動裝置
第二單元
刻畫靈韻| The Aura
在很多觀眾眼中,唐卡畫師是“無名的造神者”,或是不斷重復相同活計的工匠。雖然我們可以將為佛造像的藝術理解為某種“傳統”,但傳統的邊界在不斷被打破,佛的形象也絕非凝固在歷史中永恒不變。正如人類學家肯德爾(Laurel Kendall)所說:“傳統一直在消亡,但對它的哀悼卻伴隨現代性的每一次脫繭?!碧瓶ó嫀焸円罁斗鹫f造像量度經》等經典為神佛造像,但藝術家對“靈韻”(aura)的理解不盡相同。他們以自己獨到的方式去刻畫神佛的“靈韻”,以自己對藝術與信仰的感悟滋養畫布上的神奇。
藝術家:(熱貢龍樹畫院)完德尖措
藝術家:貢嘎嘉措
藝術家:倫措(左)、藝術家:貢嘎嘉措(右)
第三單元
繪神的人| The People
進入二十一世紀后,佛教造像藝術市場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F在的熱貢唐卡,既是神圣之物,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藝術精品、拍賣行里被藏家追捧的“高端藝術”。因為市場的需求,藏族女性逐漸參與到唐卡的制作中來,打破了唐卡技藝“傳男不傳女”的傳統。和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Max Weber)設想的不同,市場理性的經濟活動并沒有摧毀佛像“神圣”的價值,為佛造像的藝人——這些有憧憬、有壓力、有困惑、隨著這個時代一起蛻變的繪神的人——恰恰為圣物的生命史增添了更豐富的意義。
第四單元
尋找靈性| The Searching
“信仰”這個詞,似乎距離生活在喧囂都市里的人來說越來越遙遠。就像徘徊在成都街頭的羌族釋比所說:“那么大個城市,盡是火鍋的味道。咋就聞不到神的味道?也聞不到鬼的味道!”但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矛盾恰恰成為當代藝術家創作的靈感。如同那些被一次次講述的故事、畫師們反復練習的度量比例、信徒們日日進行的儀式與功課,當代藝術家將儀式性的“重復”融入自己的作品,讓藝術創作成為儀式與信仰的一部分。在尋求智慧與靈性的旅程中,他們不斷出發、抵達,并帶著新的疑惑與追尋再度啟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