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真是太魔幻了。你有沒有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普通人一輩子到底能賺多少錢?
假設一個普通人從22歲步入社會,拼搏到50歲光榮退休(當然,實際情況可能退休得更早),滿打滿算,他的黃金工作期也就28年。換算成天數,不過大約一萬天。那么,關鍵問題來了,普通人一天能值多少錢呢?
如果一天賺100元,28年的總收入就是100萬;如果一天賺200元,28年的總收入便是200萬。這也就意味著,200萬很可能是大多數普通人一輩子都難以跨越的一道坎。
但奇怪的是,越來越多的人似乎對錢失去了基本概念。50萬的車被認為只是代步工具,年薪百萬才剛夠脫貧,仿佛賺50萬就像敲鍵盤那么容易。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脫節的現象呢?答案是資本正在利用消費主義操控我們。
回憶一下,你記憶中是否有過這樣的廣告:一塊名表象征著身份,一輛豪車是人生贏家的標配,一個奢侈品包包則是進入上流社會的入場券。
這絕非巧合,而是資本精心設計的第一個陷阱。它將成功、體面等抽象概念,生硬地與昂貴商品劃上等號。當“成功”被標價為3萬塊的包、8萬塊的表時,人們對于體面生活成本的心理預期,就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久而久之,“50萬不過是一輛好點的車”這種錯覺,就在大家心里形成了共識。
當你以為買到這些象征成功的東西就算贏家時,資本的游戲才剛剛拉開帷幕。他們又會告訴你,生活品質要與時俱進,必須不斷向上提升。當你收入增加,房子就得換更大的,孩子的學校要選更貴的,旅行也要去更高端的地方。于是,當50萬只夠支付孩子三年學費時,這筆錢在你心中的分量就更輕了。
然而,這還不是全部,還有第三個陷阱——幸存者偏差。打開手機,鋪天蓋地都是“25歲年入百萬”“30歲喜提賓利”“95后融資千萬”之類的信息。如果一個人長期處于這樣的信息環境中,很容易產生嚴重的認知偏差,仿佛年薪百萬是常態,開豪車住豪宅才是標配。
但實際上,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月平均工資是5789元。注意,這還是平均工資,考慮到收入分布不均,實際中位數只會更低。這意味著日薪200元,也就是月薪6000元,其實已經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達到。
一輩子賺200萬,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就是那個看得見卻夠不著的天花板。幸存者偏差會讓你忽略沉默的大多數,忘記統計局里那5789元的平均月薪。于是,在人均資產千萬的社交媒體上,50萬被異化成了窮人的標簽。
至此,資本的三重陷阱形成了閉環,悄無聲息地偷走了你對金錢的概念,只留下焦慮、攀比,以及永遠填不滿的欲望。
那么,普通人該如何打破這個困局呢?答案很簡單,就是攢錢,強迫自己攢錢。因為只有在攢錢的過程中,你才能真正意識到錢的分量。當你發現點一頓外賣的錢足夠做一天的飯菜時,就能體會到金錢真實的購買力。
當你認識到5萬塊錢足夠你一年的開支時,就會覺得5萬一個包帶來的所謂“體面”,其實也沒那么重要。這個過程,就是金錢觀回歸理性的過程。
在這個金錢概念被刻意模糊的時代,能夠清醒地認識到錢的價值,本身就難能可貴。捂緊口袋,看清價值,才能跨越焦慮。畢竟,我們大多數人奮斗一生的真實模樣,并非網上所展示的揮金如土,而是那一萬天里,每一分錢都飽含著汗水與努力的平凡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