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陰影下的眾生相:被“算計”的普通人
資本對普通人的壓榨,可謂無孔不入,近期激烈的外賣大戰(zhàn),便是絕佳例證。你清晨刷手機搶購的打折蔬菜、中午點的滿減外賣、晚上打車使用的優(yōu)惠券,看似占了便宜,實則已落入資本精心布置的羅網(wǎng)。那些誘人的低價套餐背后,中小老板們的無奈,或許遠超你的想象。
有家開了5年的川菜館,往昔飯點時還需排隊等位,如今中午堂食稀稀拉拉,連三桌都坐不滿,門口已然貼上轉讓紅紙。老板無奈表示,現(xiàn)在店里生意全靠外賣支撐。一份38元的魚香肉絲,平臺抽成7元,滿減后實收25元,扣除食材與打包成本,凈利潤竟不到5元。
更棘手的是,為爭搶訂單,不得不參加平臺特價菜活動,招牌麻婆豆腐降至9.9元,幾乎不賺錢,只為在首頁多些曝光。關鍵是,如今不僅年輕人在手機上點餐,大爺大媽們也被各大外賣平臺的百億補貼吸引,堂食生意銳減一半。眾多實體老板紛紛抱怨,這哪是做生意,分明是給平臺打工。最新行業(yè)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二季度整個餐飲行業(yè)外賣訂單占比首次突破50%,然而實體店平均利潤率卻同比下降17%。這組數(shù)據(jù)背后,是資本用補貼筑起的“圍墻”。
你以為9.9元的炸雞套餐是平臺在貼錢,實則商家需承擔八成折扣成本;你覺得3元的奶茶撿了便宜,或許是老板將奶精換成更廉價原料。資本套路便是如此,先用低價將你吸引至平臺,再憑借流量規(guī)則迫使商家讓利,最后擠走無力參與價格戰(zhàn)的小個體戶。
比如某平臺專門針對中老年用戶推出的買菜券,硬生生把小區(qū)菜市場的張阿姨逼回了老家;面向上班族的午間特惠,讓寫字樓周邊小吃店接連關門。資本玩的并非傳統(tǒng)生意,而是數(shù)字游戲,他們以虧損換取規(guī)模,再憑規(guī)模融資,融到資金后繼續(xù)燒錢補貼。
就像某平臺為搶占寫字樓市場,給白領連發(fā)7天補貼,看似每天虧損500萬,實際上股價因此上漲3%,多圈了2個億。可小商家呢?隔壁老王的粥鋪為跟上補貼,一碗皮蛋瘦肉粥從8元降至5元,算上平臺抽成,賣一碗虧1.2元,3個月便虧光準備給兒子結婚的15萬。
這些套路并非僅存于餐飲行業(yè)。社區(qū)團購興起時,資本投入3億補貼,讓大媽們一分錢買白菜,逼得菜市場小販紛紛改行。網(wǎng)約車平臺燒錢搶占市場,如今司機每天需開夠12個小時才能回本。資本虧的是投資人的錢,可個體戶虧的卻是自己的血汗錢,可能是孩子學費、老人醫(yī)藥費,亦或是起早貪黑攢下的養(yǎng)老錢。
更可怕的是,當資本壟斷市場,“鐮刀”便會落下。有老板發(fā)現(xiàn),平臺抽成已從18%悄然漲至25%,若想退出,保證金就沒了;若想自己送餐,平臺直接隱藏店鋪。有些平臺更是過分,一邊抽取商家費用,一邊給商家放網(wǎng)貸,利息高達18%,用從商家那獲取的錢再賺商家利息。
如今打開外賣APP,首頁刷到的20家店,全是給平臺交了流量費的連鎖店。自家小店若不花錢買曝光,就得排在100名開外。當資本用連鎖店加補貼的方式干掉10家夫妻店,我們失去的不只是家門口熟悉的味道。那個賣了十年餛飩、知道你不吃香菜的張叔,樓下烘焙店記得你女兒愛吃草莓蛋糕的老板娘,這些充滿煙火氣的溫暖,正逐漸被冰冷的資本算法所取代。
但這從一開始就并非普通人的過錯。無論你是開店的老板,還是消費的顧客,都只是資本游戲中的棋子。小老板虧掉的血汗錢,消費者未來要支付的溢價,最終都變成資本財報上的數(shù)字。這,才是資本最為狠辣之處,它讓你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不知不覺間喪失了選擇的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