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朗普又有了大動作,他把手伸向了白宮及國務院,來了一次大清算,3000人被從政府里開除。
按說這是美國家事,扯不到中國身上,可美國政客仍然把這件事轉向了中國,再次渲染中國威脅。
但是,這無論這次他們怎么轉移矛盾點,也不能讓特朗普政府回心轉意,或是讓被裁者得到哪怕一絲心理安慰。那么,特朗普為何要在一天時間內開除3000多人?
權力清洗:清除異己打造“忠誠班底”
2025年7月11日,美國國務院總部上演了戲劇性一幕:1350多名雇員接到通知,要求當天下午5點前清空工位、上交工牌,連電子郵箱都被即時注銷。這場突如其來的裁員風暴,其實是特朗普政府蓄謀已久的“政治清洗”。
早在今年2月,特朗普就簽署行政令啟動聯邦政府大裁員,涉及國務院、農業部等10多個部門。盡管5月曾被法院叫停,但7月8日最高法院的一紙裁決為裁員開了綠燈。
表面上看,裁員是為了精簡機構、提升效率,但背后藏著更深層的政治考量。
特朗普對所謂“深層政府”的不信任由來已久。在他看來,國務院等機構里充斥著職業官僚,這些人往往按照自己的專業判斷行事,而非完全服從總統意志。
比如國家安全委員會,這個原本為總統提供決策支持的機構,在特朗普眼中卻成了“絆腳石”。2019年,正是兩名國安委官員舉報了他與烏克蘭總統的通話,導致第一次彈劾案。如今卷土重來,特朗普決心徹底掌控這個關鍵部門。
5月23日,國安委經歷了一場“暴力裁員”:數十名官員被要求30分鐘內收拾東西走人,一些人當場落淚。最終,國安委規模從300多人銳減至50人,負責亞洲事務的團隊幾乎被“團滅”,只剩高級主任卡納帕西一人留任,但他的中國事務下屬全部被解雇。這種“斬首行動”并非偶然,而是特朗普鞏固權力的必然選擇。
他更傾向于依賴國務卿魯比奧、特斯拉CEO馬斯克等親信組成的“小圈子”,通過直接發號施令繞過傳統決策流程。
政策轉向:為“美國優先”掃清障礙
除了權力斗爭,裁員更是特朗普推行激進政策的必要手段。他的第二任期議程與傳統建制派存在根本沖突,必須通過人事調整打破阻力。
在外交領域,特朗普對多邊主義機構的敵意毫不掩飾。此次國務院裁員中,負責民主、人權、難民事務的部門首當其沖。
這些機構長期以來是美國對外輸出價值觀的重要抓手,但特朗普認為它們“浪費資源”,不符合“美國優先”原則。同樣被開刀的還有國安委的多邊事務部門,原本負責協調北約等國際組織的團隊被合并重組。這種調整反映出特朗普對盟友關系的冷淡態度——正如他上任后對北約的警告:“別把美國當傻瓜”。
經濟政策上,特朗普的“瘦身”計劃更具顛覆性。2月啟動的裁員涉及農業部、能源部等關鍵部門,而馬斯克領導的“政府效率部”甚至提出要關閉教育部、國稅局等機構。
這種極端做法背后,是特朗普試圖重塑聯邦政府職能的野心。他認為,許多部門的存在只是為了維持官僚體系,而非服務于實際政策目標。例如,教育部被他斥為“騙局”,主張將教育管理權下放給各州。
這種“去中心化”的改革,實際上是為減稅、放松監管等政策鋪路。
對華政策方面,裁員同樣扮演著關鍵角色。國安委中國事務團隊的解散,意味著特朗普將不再依賴專業官僚的分析,而是更多依靠個人直覺和小圈子決策。
這種調整與他7月14日的驚人言論形成呼應:威脅對與俄羅斯貿易的國家(主要是中國和印度)征收100%關稅,迫使俄烏50天內停戰。這種“極限施壓”策略,正是特朗普繞過傳統外交渠道、推行個人化政策的典型體現。
轉移矛盾:拿中國當“替罪羊”
按理說,政府裁員是美國家事,但美國政客卻執意將焦點轉向中國,這背后是一套嫻熟的“甩鍋”套路。
首先,他們將裁員包裝成對“中國威脅”的回應。5月國安委裁員后,有政客聲稱,解散中國事務團隊是為了“更高效地應對中國挑戰”。這種邏輯看似荒謬,實則是在為政策失誤找借口——既然問題出在中國,那么國內的動蕩自然就有了正當性。
類似地,眾議院近期推動的涉華法案,將制裁中國軍工企業與“維護國家安全”掛鉤,試圖將經濟矛盾轉化為意識形態對抗。
他們利用裁員制造“內部滲透”恐慌。雖然沒有證據表明被裁官員與中國有關聯,但一些政客仍暗示存在“深層聯系”。例如,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奧布萊恩曾撰文稱,國安委中存在“試圖阻撓特朗普議程”的勢力,暗指這些人可能受外部勢力影響。
這種暗示在社交媒體上被放大,成為“中國干預美國內政”的新敘事。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轉移矛盾的手法正在制度化。眾議長約翰遜7月宣稱“中國是全球和平最大威脅”,并計劃年底前通過一攬子涉華法案。
這種將國內問題外部化的策略,既迎合了部分選民的民粹情緒,又為進一步遏制中國提供了政治借口。正如特朗普的關稅戰,表面上是經濟問題,實則是試圖通過制造外部敵人來凝聚國內支持。
結語:一場沒有贏家的政治豪賭
特朗普的“大清洗”看似雷厲風行,實則埋下了巨大隱患。國安委專業人才的流失,可能導致外交決策陷入“未知水域”;聯邦機構的過度精簡,可能削弱政府應對危機的能力;而將中國作為“替罪羊”,更可能使中美關系滑向不可控的深淵。
歷史經驗表明,通過制造外部矛盾來轉移國內壓力,最終往往適得其反。
2025年4月,中美經貿高層會談曾達成階段性共識,但特朗普隨后的關稅威脅又讓局勢緊張。這種反復無常的政策,不僅損害美國自身利益,也讓國際社會對其領導力產生質疑。
對中國而言,看透這種“轉移矛盾”的把戲并不難。無論美國政客如何渲染威脅,中國都將堅定維護自身利益,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局勢中保持戰略定力。而特朗普的這場政治豪賭,最終會是贏家通吃,還是滿盤皆輸,歷史自會給出答案。
大河報:白宮“暴力”裁員、限“30分鐘離開”,特朗普為什么動國家安全委員會?
環球網:外媒:特朗普政府推動美軍高級官員“清洗行動”,美駐北約海軍中將被解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