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心中時時記起黨就永遠不會迷失方向”李剛同志留下的最后一句話深深烙印在實踐隊成員的腦海中,于是2025年7月7日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烽火尋跡”社會實踐隊再次深入南安市官橋鎮嶺兜村。隊員們參觀走訪中共泉州中心縣委機關舊址和嶺兜革命烈士紀念碑,了解了李剛烈士的生平以及光榮革命經歷。隨后隊員們步行至嶺兜革命烈士紀念碑,進行了瞻仰和紀念儀式,讓革命烈士的愛國和奉獻精神深種在心中,也更深刻地認識到了李剛革命烈士的可歌可泣的革命經歷帶來的長遠意義。
一、血色黎明前的火種
1914年,南安詩山的一個華僑家庭迎來了一個男嬰,父母為他取名李敬文,誰也未曾想到這個孩子日后會以“李剛”之名,在閩南海濱點燃革命之火。少年時代的李敬文隨二哥遠赴馬來西亞謀生,異國工廠里資本家對工人的殘酷剝削,像一把重錘敲醒了他的階級意識,“為工人階級謀解放”的信念在心中悄然萌芽。1931年,他毅然放棄海外生計,在二哥的資助下回國求學,考入泉州昭昧國學,命運的齒輪就此轉向革命。 九一八事變的炮聲震碎了山河,也點燃了青年李敬文的報國熱血。
同年秋天,他在國難當頭之際加入中國共產黨,改名“李剛”,以鋼鐵般的意志投身革命洪流。1932年,閩南工農游擊隊第二支隊在安溪佛仔格成立,李剛回到家鄉組織青年鬧革命,帶領群眾制作紅旗插遍詩山、鐘山,張貼“打倒土豪劣紳”的標語,讓抗租抗稅的星火在南安大地蔓延。1935年春天,時任中共金淘區委委員兼共青團書記的李剛,在眉山高田上演了一場“智取敵械” 的經典戰役。當糧稅局的一排士兵前來逼稅催糧時,他化身會計,指揮游擊隊員化裝成交糧農民,在談笑間繳械敵人25支長短槍與數百塊銀圓。這場戰斗不僅充實了革命武裝,更讓“李剛”的名字成為敵人聞風喪膽的符號。而群眾對他的擁戴,更在一次特務包圍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幾位農民故意將敵人引向歧路,用血肉之軀為他筑起安全屏障,這正是魚水情深的真實寫照。
二、抗日烽煙中的中流砥柱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中華民族進入全面抗戰時期。在泉州事件中,國民黨頑固派收繳紅軍槍械、殺害閩中工委書記劉突軍,李剛與朱漢膺迅速組織抗日團體,通過媒體揭露陰謀,最終在黨中央交涉下,閩中紅軍開赴抗日前線。國共合作期間,他派共產黨員辜仲釗參與福建省抗敵后援會泉州分會工作,同時牢牢把握泉州的輿論宣傳陣地,讓抗日救亡的聲音響徹泉屬各縣。1938年夏天,中共福建省委成立后,李剛受命組建泉州中心縣委并擔任書記。他將廈門青年戰時服務團的抗日力量凝聚起來,在泉州掀起轟轟烈烈的救亡運動。
當廈門淪陷、泉州成為抗日前線時,他在南安深坑召開晉南兩縣聯保代表大會,成立“晉南聯鄉抗日自衛隊”。1939年7月,李剛擔任中共閩南特委書記后,仍心系青年黨員的培養。在他的支持下,泉州中心縣委在南安嶺兜的養正中學(彼時已內遷至此)舉辦黨員訓練班,為革命事業鍛造了一批年輕的骨干力量。那些在油燈下學習理論、在田間地頭發動群眾的身影,如今已定格為嶺兜革命烈士紀念碑上永不褪色的浮雕。
圖為中共泉州中心縣委機關舊址內展
圖為中共泉州中心縣委機關舊址內展
三、饑民怒吼與生命絕響
1940年4月,泉州官商勾結大發國難財,糧價一日數漲,餓殍遍野。4月4日,李剛在泉州市區中山路水門巷口,組織了震驚閩南的“搶米斗爭”。這場反饑餓、斗奸商的群眾運動,如一聲驚雷劃破黑暗,讓掙扎在生死線上的饑民看到了抗爭的力量,也讓國民黨當局感受到了人民的怒火。1941年初,國民黨對閩北崇安村頭鄉發動“圍剿”,在福建省委干校學習的李剛被迫突圍。在荒山野嶺中,他與戰友們靠野菜充饑,卻最終因被困餓死在閩贛交界的荒山中,犧牲時年僅27歲。那個曾在詩山揮斥方遒的少年,那個在抗日烽煙中奔走呼號的青年,將生命永遠定格在為民族解放而奮斗的路上。
圖為中共泉州中心縣委機關舊址內展
圖為實踐隊成員觀覽圖為中共泉州中心縣委機關舊址內展
“烽火尋跡”實踐隊員們感受到,此次參觀不僅是一次歷史的回溯,更是一場精神的洗禮。那些陳列在展柜中的傳單、標語、舊槍械,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一個個有溫度的革命故事,訴說著李剛與他的同志們如何用血肉之軀在閩南海濱筑起精神的長城。 回望來時路,從1931年改名“李剛”到1941年血染荒山野嶺,他用短短十年的革命生涯,詮釋了什么是“少年頭不辜負蒼天”。當我們在嶺兜革命烈士紀念碑前鞠躬時,山風拂過,仿佛是先烈們對后輩的殷切囑托。如今的泉州早已褪去戰火的硝煙,但李剛烈士組織的晉南聯鄉抗日自衛隊所代表的團結精神,“搶米斗爭”所彰顯的為民情懷,依然是新時代青年奮進的精神坐標。
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我們深知,傳承紅色基因不是一句空話。當我們回到校園,當我們走向社會,李剛烈士在異國工廠萌生的階級意識,在國學課堂寫下的明志詩,在抗日前線凝聚的群眾力量,都將化作我們前行的動力。李剛烈士用27年的生命,在閩南海濱刻下了永不磨滅的紅色印記,而我們,將帶著這份精神火種,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書寫屬于新時代青年的答卷。
圖為嶺兜革命烈士紀念碑
圖片均為烽火尋跡實踐隊所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