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再次揮起關稅大棒,亞洲多國首當其沖。
7月初,特朗普對14國宣布征稅,其中多數來自亞洲,一時間區域政經震蕩。
幾乎與此同時,中國外長王毅與東盟十國外長召開了一次會議。
在會議上,中方給各國吃下一顆定心丸,也讓各個合作伙伴看到了,中方與奉行霸權主義的美國的根本不同!
特朗普對亞洲重拳出擊
7月7日,特朗普突然在社交平臺上丟出一顆“關稅炸彈”,宣布將從8月1日起,對包括日本、韓國在內的14個國家商品加征高達25%至40%的關稅。
這一次,他并沒有通過傳統外交渠道提前溝通,而是直接在自己創立的“真實社交”網站上公開了寫給各國領導人的信函。
這波突如其來的加稅行動,立刻在亞洲國家中引發震蕩——尤其是日本和韓國,反應尤為強烈。
日本媒體披露,特朗普特意把寫給日本首相的信函作為第一封公布,顯然是有意為之,表達對日方“不夠配合”的不滿。
在過去幾個月中,日本一直努力尋求與美方進行整體性磋商,試圖把汽車關稅等敏感問題打包解決。
日本還特別強調,自己是美國海外最大的直接投資國,擁有長期穩定的經濟合作關系,本應獲得更多理解。
但特朗普這次卻毫不留情,直接開出25%的高關稅,甚至高于今年4月提出的“對等稅”標準,令東京方面倍感錯愕與失望。
韓國則更加措手不及。
據韓聯社報道,特朗普發文時,韓國政府和總統辦公室甚至還蒙在鼓里,完全沒有接到任何提前通知。
更巧的是,恰在同一時間,韓國高級代表團正在華盛頓與美方進行貿易談判,而特朗普的公開信卻在背后“下刀”,幾乎是一種赤裸裸的羞辱。
韓媒評論稱,這是典型的“沖擊療法”——先制造混亂,然后借機逼迫對方妥協。
不僅是受沖擊的亞洲國家感到不滿,就連美國內部也有人發出質疑聲。
一位曾在特朗普政府擔任貿易顧問的法律人士坦言,這種做法“更像是在最后階段的強行壓榨,而不是推動雙邊合作的理性策略”。
與特朗普這種霸權主義行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動作......
中國的動作
就在特朗普掀起關稅風暴、讓亞洲陷入緊張情緒之際,7月10日的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卻傳來了截然不同的聲音。
一場意義重大的地區性會議——中國—東盟外長會議如期舉行,中國與東盟十國外長齊聚一堂,氣氛溫和而務實,形成了與美方強硬施壓截然相反的對比。
面對地區國家對局勢走向的擔憂,中國拿出了四項切實可行的合作承諾,為當前不確定的亞洲局勢注入一針穩定劑。
首先,中方明確表示,愿率先簽署關于《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并與東盟國家一道推動整個地區朝著和平、安全、無核化方向邁進。
其次,中國提出,將加快推進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本的談判與建設,打造一個更加開放、包容、高效的自由貿易平臺。
這不僅是經濟合作的升級,更是中國在貿易規則層面上與鄰國深度融合的表現。
據馬來西亞國家通訊社報道,這一版本的議定書有望在年內正式簽署,標志著雙方合作將邁上一個新臺階。
考慮到2024年中-東盟貿易總額已接近1萬億美元,且彼此已連續五年互為最大貿易伙伴,自貿區升級無疑將讓這對“經濟引擎組合”運轉得更快、更穩。
第三個承諾則更具厚度。
中方表示,愿與東盟共同構建“和而不同”的亞洲大家庭。
意思很明確:中國希望以多樣性為基礎,推動區域內部相互理解、彼此包容。
最后,中方再次強調將堅定支持東盟在地區架構中的中心地位,愿與東盟共同維護真正的多邊主義。
在如今紛繁復雜的國際背景下,中國釋放出的這一信息,顯然是一顆“定心丸”,給了東盟空間與信心。
在美國大棒橫飛、貿易脅迫氣氛蔓延之際,中國以穩中求進的節奏,與周邊國家共謀合作,營造出一個不以對抗為主軸、而以合作為基石的新型區域秩序。
對很多亞洲國家來說,這樣的對比再清晰不過。
一邊是動輒加稅、搞突襲的“交易型霸凌”;另一邊則是倡導共贏、務實合作的區域平臺。在中美競爭的大背景下,誰更值得信任,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參考資料:
東盟外長會上,中方提出四點建議——環球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