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朋友圈和訂閱號消息時,明顯感覺到一個變化:微信“小綠書”的內容出現頻率越來越高了。
備注:這里的“小綠色”是民間對微信公眾號“圖片/文字”呈現形式的一種昵稱,并不是騰訊官方給的正式對外名稱。
比如我加星關注的“理想汽車”“8082Audio”“宏民”“鴻蒙智行”等微信公眾號,總喜歡發“小綠書”。
這種被認為類似小紅書的圖文呈現形式,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滲透進微信的社交場景里。
為了驗證這個發現,我做了一個小實驗。過去我習慣在公眾號發深度長文(通常2000-5000字),為了推廣會轉發到幾個500人社群,閱讀量勉強能破三五千;但最近我嘗試用小綠書發布了兩篇更輕量化的生活分享,內容是盒馬開進天津和體驗小米YU7,配了6張實拍圖和幾段簡短文字,全程沒發紅包推廣。結果一天多時間閱讀量沖到5000,后續幾天甚至漲到1萬以上,互動評論比平時的長文多了好幾倍。
這個數據讓我意識到,用戶對輕量化、強視覺的內容需求,遠超預期。當長圖文逐漸被貼上“沉重”“需要專注”的標簽,當短視頻陷入為拍而拍的信息冗余,小綠書的中間形態恰好填補了一個空白區。它既不像圖文那樣單調,又不像視頻那樣需要持續注意力,既保留了社交分享的溫度,又通過圖片+短文字的組合降低了閱讀門檻。
作為一個長期觀察內容生態的從業者,忍不住思考,這個被微信悄悄推進的新功能,會成為下一個爆款嗎?
01
小紅書式的模式驗證:
種草生態的可復制性
有朋友說,微信“小綠書”這段時間的出圈火爆,本質上是對種草經濟的復刻,是對小紅書成功模式的再應用、再升級。小紅書用用戶生成內容+標簽化推薦的模式,證明了真實分享+場景化種草的用戶心智是可以規模化的。
而微信的入場,最大的優勢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類似小紅書的模式再造一個不弱于小紅書的新內容模式,未來可以實現巨大商業回報。
我倒是覺得,小綠書和小紅書還不完全是一類型的服務。小綠書是微信公眾號內容生態的一個觸角延伸,給了創作者和用戶更多的可能,現在談商業化為時過早。
首先,微信擁有小紅書難以企及的社交關系鏈。小紅書的推薦依賴算法和興趣標簽,而微信的內容傳播天然依托好友關系、社群、朋友圈——一條優質的小綠書內容,可能先被好友點贊,再被轉發到社群,最后通過朋友圈觸達更多潛在用戶。這種熟人背書+社交裂變的傳播鏈路,本身就是天然的流量放大器。
其次,微信的全域生態為小綠書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土壤。公眾號的深度內容、視頻號的短視頻、小程序的服務能力,都可以與小綠書形成聯動。比如,一個美妝博主可以在小綠書發產品體驗圖,掛載公眾號或者視頻的詳細測評文章鏈接,再引導下單購買。這種內容-服務-交易的閉環,或許是“小綠書”未來長久發展的關鍵所在。
當然,以張小龍的產品潔癖性格,也不會讓小綠色過早被商業化信息充斥。
02
中間形態的紅利:
為創作和閱讀兩端創造價值
當前用戶的內容消費需求,正處于圖文→視頻的過渡期,但又并非簡單的非此即彼。
我們得承認,這些年用戶日均使用短視頻的時間確實持續增長,但對信息密度適中、視覺體驗舒適的內容需求也在上升,這正是小紅書崛起的先決條件,也是小綠書的“中間形態”的機會所在。
對比純圖文內容,小綠書的圖片+短文字組合更符合碎片化閱讀習慣。比如,刷朋友圈時隨手點開一張帶有簡單文案的美食圖,比讀一篇800字點評更易接受。對比短視頻,小綠書的信息獲取成本更低,不需忍受可能卡頓的加載,甚至可以快速滑動瀏覽多組內容,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部分。
這種低門檻、高效率的特性,讓小綠書同時吸引了生產者和閱讀者兩端的用戶。
原本不擅長寫長文的輕量級創作者(比如微博頂流趙宏民),他們可以通過拍照+簡單文案參與內容生產。
對于厭倦了短視頻信息轟炸的用戶,他們在刷小綠書時更像在逛生活分享社區,心態更放松。
03
流量到留量:
能成為下一個爆款嗎?
微信做新功能向來謹慎,但小綠書的推進速度卻很快。從我聽過這個模式到現在遍地開花,只用了不到半年時間。這背后不僅是種草經濟的吸引力,更是微信對內容生態完整性的戰略考量。
過去幾年,微信經歷了公眾號打開率下滑、視頻號流量波動的挑戰。公眾號的問題在于深度內容與碎片化時間的沖突,視頻號的問題則是優質內容供給不足。而小綠書的出現,恰好填補了中輕度內容的空白,它不需要用戶花20分鐘讀一篇文章,也不需要花3分鐘看一條視頻,只需要30秒刷幾張圖、讀兩句話,就能完成一次高效內容消費。
更關鍵的是,小綠書的社交屬性天然契合微信的熟人社交基因。用戶在小綠書點贊、評論的內容,很容易被好友看到并引發二次討論,這種基于信任關系的互動,比算法推薦的陌生人點贊更能建立用戶粘性。正如我在實驗中發現的,一篇被好友評論的小綠書內容,后續閱讀量比普通內容高出幾倍,這就是社交背書的魅力。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小綠書會是下一個爆款嗎?
從目前的趨勢看,小綠書已經具備了爆款的潛質。它驗證了成熟模式的可行性,依托微信生態的流量優勢,填補了用戶內容消費的空白區,還通過社交屬性建立了差異化競爭力。
但能否真正成為視頻號或者小程序這樣的現象級產品,還需要看微信接下來的運營策略,比如是否開放更多創作工具(如模板、貼紙,現在的小綠書甚至不可以排版)、是否優化推薦算法(讓優質內容更精準觸達用戶,目前已經開始實行)、是否打通商業變現鏈路(比如商品櫥窗、本地服務入口,暫時偏保守)。
畢竟,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用戶需要的從來不是假裝深度的內容,而是更舒服的閱讀體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