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謝斯臨
圖片來源:Pixabay
“穩定幣”爆火不過月余,就有相關牛股股東搭上快車準備高位減持。
7月14日,京北方(002987.SZ)、金證股份(600446.SH)等“穩定幣”概念股龍頭大跌,跌幅一度超過9%;15日,上述公司股價繼續下跌,京北方收報每股22.10元,跌幅2.26%,金證股份收報每股19.15元,跌幅2.89%。
在此之前,這兩家公司均發布了減持公告。
7月11日晚,京北方公告指出,公司實控人之一致行動人和道(天津)企業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天津和道”)計劃減持不超過2600萬股股份,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3%。以7月15日收盤價22.10元計算,天津和道將套現約5.75億元。
差不多在同一時間,金證股份也公告表示,公司持股5%以上股東趙劍及公司董事徐岷波分別預計減持不超過1770萬和1110萬股公司股份,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87%和1.17%。以7月15日收盤價19.15元計算,趙劍和徐岷波將套現約3.39億元、2.13億元。
5月以來,隨著美國、中國香港監管政策的放松,以及京東、螞蟻等互聯網巨頭爭先布局,穩定幣開始受到資本市場集中關注,相關概念股也隨之大漲。而京北方、金證股份正是典型代表。
如京北方7月9日股價達到年內最高點26.72元,相較5月初開盤漲幅高達100%;而金證股份則于7月11日達到年內股價最高點21.19元,較5月初開盤漲幅高達42%。
此次公告減持難免令市場產生聯想。博通分析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從京北方來看,其過往數字人民幣等相關項目經驗在穩定幣領域的應用,還處于探索階段。股價出現大幅飆升,股東可能認為已脫離公司現階段實際價值,此時減持可落袋為安。
王蓬博進一步指出,當前穩定幣概念雖火熱,但仍處于早期布局階段,多數企業尚無穩定幣相關業務業績披露,市場主要是基于對未來的預期在炒作。究竟誰能在激烈競爭中突圍,仍就充滿不確定性。
就股東減持原因及未來公司在穩定幣方面的布局規劃等問題,時代周報記者向京北方發去采訪提綱,截至發稿仍未收到答復。而金證股份方面則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并未聽說公司布局穩定幣相關業務,股東減持是出于個人資金需求。
監管放松,大量概念股飆升
穩定幣是一種與法定貨幣(如美元、港幣)或其他穩定資產(如黃金)掛鉤的加密貨幣,其核心目標是“錨定價值”,以此避免數字資產的劇烈波動,滿足支付工具對于貨幣價值穩定的需求。
最早在2014年,穩定幣就開始出現,不過當時的穩定幣主要用于比特幣等虛擬資產的交易,影響并未擴大。直到近年來,才開始逐漸向跨境支付、外匯儲蓄等傳統金融領域滲透,影響力隨之擴大。
在跨境支付領域,穩定幣展現出快速便捷、價格低廉的明顯優勢。在傳統的跨境支付體系中,銀行間的跨境轉賬往往需要經過多個中間環節,涉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銀行、清算機構等,耗時長、成本高。相比之下,穩定幣卻可以借助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實現點對點的快速跨境支付,有效降低交易成本,顯著縮短結算時間。
但真正推動穩定幣熱度攀升的,仍是監管上的放松。
今年5月,中國香港立法會通過《穩定幣條例》,為香港引入錨定法定貨幣的穩定幣發行人發牌制度。按照落地步驟,該條例即將于8月1日生效,屆時香港金管局將開始接受牌照申請。這也標志著全球首個針對法幣穩定幣的全面監管框架落地。
在王蓬博看來,相關監管法規的出臺,意味著正式將穩定幣從灰色地帶變成正規軍。有了合法化的身份后,穩定幣的發展空間被打開。
中泰證券研報同樣指出,從投資視角看,穩定幣監管制度確立的核心不在于穩定幣本身的漲跌,而在于識別誰能成為新資金流動路徑上的“關鍵節點”,而那些具備“接住新路徑”能力的基礎設施提供商將迎來估值重塑的歷史性機遇。
嗅覺敏銳的互聯網巨頭迅速出手。如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就在“618”前夕的小范圍交流會上專門提到穩定幣,表示京東計劃在全球主要貨幣國家申請穩定幣牌照;而螞蟻集團旗下螞蟻數科也宣布啟動申請香港穩定幣牌照,目前已與監管層進行過多輪溝通。
A股與港股市場也隨即掀起一場資本風暴,大量穩定幣概念股股價開始飆升,并一路帶動Wind穩定幣指數觸及階段性高點。截至7月15日收盤,該穩定幣指數仍舊維持在1890.61的高位。
在此情況下,一眾上市公司積極做出表態。7月14日,天陽科技(300872.SZ)在公告中指出,目前已與一家港元穩定幣發行機構進入后期合作階段;前一天,宇信科技(300674.SZ)在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透露,公司正在積極探索研究將穩定幣布局引入日常零售生活場景。
而它們布局的原因,均為看好穩定幣的發展前景。如宇信科技就表示,穩定幣兼具非官方渠道的靈活性和加密貨幣的技術先進性,本質上是技術迭代催生的新型金融產品,將帶來層出不窮的發展機遇,而這一趨勢與公司近幾年的海外戰略布局高度契合。
“不要神話穩定幣”
但在資本瘋炒的熱情背后,不少聲音認為穩定幣仍在探索過中,風險和不確定因素眾多,距離真正落地仍有不小距離,相關概念存在過熱風險。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6月23日發文表示,穩定幣并非投資或投機的工具,而是運用區塊鏈技術的支付工具之一,并沒有升值空間。而考慮到穩定幣的風險和對用戶的保障,以及市場的承載力和長遠發展,發牌設有相當高的門檻,預期在初階段充其量只會批出數個牌照。
進入7月,深圳市防范和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專責小組辦公室和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更是先后發布風險提示,直指這一新興概念正被不法分子利用,成為非法集資、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的工具。
王蓬博認為,在現實層面,發幣方的牌照尚未正式發行,國內更是明確禁止加密貨幣業務。目前,穩定幣僅在香港監管沙盒內進行試驗,遠未發展到建立和形成穩定幣相關產業鏈條的階段。
在他看來,穩定幣的核心優勢或許在于為原本受限的產業打開一個合規的口子,讓其有可能在跨境支付方面提高一定效率,進而逐步形成相關的產業鏈條。但這一切都還在試點探索階段,距離大規模應用和產生實質性影響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同樣撰文分析指出,穩定幣的技術含量多于貨幣屬性。引入包括穩定幣在內的新興支付技術有助于改善跨境支付體驗,但不會改變國際貨幣體系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也不會影響新興貨幣國際化的總體節奏。
在管濤看來,市場需對穩定幣保持理性認識:不要神話穩定幣,更不要迷信穩定幣而忽視風險,尤其要防止其淪為單純牟利的金融工具。必須持續加強監管,加強消費者教育和消費者權益保護。
“市場對于穩定幣的追捧,更多是基于對未來發展預期的一種預測。在穩定幣相關業務真正落地推出之前,建議投資者應保持理性,謹慎看待其中的投資機會。”王蓬博表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