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國家數據局綜合司公示2025年可信數據空間創新發展試點項目名單。試點共63個,分為城市可信數據空間、行業可信數據空間、企業可信數據空間三大方向。其中,城市可信數據空間方向試點有13個,分別為上海、重慶、雄安新區、呼和浩特、南京、寧波、溫州、廈門、濟南、鄭州、廣州、成都、貴陽。
何為可信數據空間?國家數據局介紹,可信數據空間是基于共識規則,連接多方主體,實現數據資源共享共用的一種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是數據要素價值共創的應用生態,是支撐構建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的重要載體。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可信數據空間能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即數據使用者通過可信數據空間能使用數據,但無法獲取數據原貌,從而有效保護數據中的隱私或敏感信息。
“以電子病歷為例,醫藥公司想利用患者電子病歷收集藥物臨床數據,而患者擔心此過程會泄露個人敏感信息。因此,需構建一個‘可用不可見’的數據空間,由該數據空間將數據脫敏處理后提供給醫藥公司使用。”盤和林說。
在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看來,可信數據空間通過構建可信、可控的數據流通環境,能破解數據“不敢用、不愿用、不能用”的難題,促進數據要素合規高效流通。例如,城市可信數據空間以公共數據為牽引,推動全域數字化轉型和城市群數字一體化發展,為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建設提供支撐。
2024年11月,國家數據局印發《可信數據空間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8年)》,提出到2028年,可信數據空間運營、技術、生態、標準、安全等體系取得突破,建成100個以上可信數據空間。
今年4月,國家數據局綜合司發布通知,組織開展2025年可信數據空間創新發展試點工作。通知明確,重點面向應用需求旺盛、發展基礎良好、經濟社會價值高、示范帶動力強的領域,組織開展企業、行業、城市三類可信數據空間試點工作。
多地已經列出時間表、任務書。江蘇省提出,到2028年,重點打造10個以上全國標桿、20個以上省內樣板、30個以上區域特色數據空間;湖南省提出,到2028年,建成30個以上資源集聚、價值共創、生態繁榮、廣泛互聯的可信數據空間,開發不少于300個應用場景,上架不少于2000個數據產品。
然而,各地在推進可信數據空間建設過程中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盤和林舉例,建設可信數據空間需要融合多種前沿技術,不同技術方案間可能無法兼容,導致數據在跨平臺流通時遇到阻礙。需要加強技術研發的協同合作,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規范。
王鵬建議,各地推動低成本、輕量化技術方案,強化關鍵技術自主創新;制定清晰的準入、合規和收益分配規則,探索跨主體利益分配機制;多方共建共享數據產品,構建“開發—交易—治理—應用”一體化生態;強化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建立有效的監管與執法機制。
■中國城市報記者 邢 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