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5年開始,中國空軍就已經超越美國空軍,擁有了全球最強的戰術作戰機群配置,“新三劍客”組隊亮相,標志著中國空軍迎來了戰力大升級。
5年前,解放軍曾公布了空軍三款新型戰機編隊飛行的照片,將其稱為“三劍客”,分別是殲-20、殲-16和殲-10C。三款新型戰斗機的服役,標志著人民空軍初步具備了與美國空軍抗衡的實力,但以如今的眼光來看,以“老三劍客”為核心的人民空軍,在面對美國空軍的時候優勢并不明顯。
“老三劍客”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動力系統仍然存在隱患,2020年前后,國產渦扇-10發動機已經基本解決了可靠性問題,全部列裝殲-11B和殲-16戰斗機,但是受制于產能以及后勤維護等原因,早期批次的殲-10C和殲-20仍然在使用俄制AL-31發動機。
對殲-10C來說,雖然AL-31的推力基本滿足需求,但卻存在一個很大的隱患,那就是AL-31因為設計問題導致低壓渦輪軸存在潤滑失效而抱死甚至斷軸的安全隱患。渦輪軸一旦抱死,后果就是發動機空中停車且無法重啟,對于雙引擎設計的蘇-27來說,還可以依靠另一臺AL-31堅持返航,所以俄羅斯并不著急對AL-31的設計缺陷進行改進。可對于單引擎的殲-10C來說,這個安全隱患就非常致命了,一旦發動機停車就只能迫降了。
而對于殲-20來說,雖然不太需要擔心迫降問題,但AL-31的設計畢竟太老了,當年蘇聯設計AL-31的時候,只需要滿足雷達、光電設備等少量儀器的用電需求。但是殲-20配備了大口徑有源相控陣雷達、光電分布式孔徑系統、光電瞄準系統、多種告警系統等航電設備,對能源的需求非常大,僅憑AL-31就很難支持航電設備滿功率運行了。另外,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的AL-31并不是最新款,最大推力不到130千牛,對于需要進行超音速巡航的重型五代機來說就不太夠用了。
與美國空軍的同類型戰機相比,殲-10C的航電設備領先于F-16,但發動機存在差距,美制F100/F110發動機無論是可靠性還是推重比都顯著優于AL-31,一定程度上導致早期殲-10C的妥善率不如F-16。這也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殲-10C的出口,直到渦扇-10批量裝備殲-10C后,巴基斯坦才放心訂購了裝備渦扇-10B發動機的殲-10CE。
而使用AL-31的殲-20,面對使用F119的F-22,在爬升率、超音速巡航速度方面存在劣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超視距空戰的勝算。在進行超視距空戰的時候,殲-20需要占據較高的空域與較高的速度,以“高拋彈”的形式向對手發射霹靂-15,對爬升率和速度提出了較高要求。
但是在5年后,中國空軍的“三劍客”迎來了全面升級,從最近網絡上公開的照片影像來看,“三劍客”已經變成了殲-20A、殲-16D和殲-35A,直接對標美國空軍的F-22、F-15EX和F-35A,優勢可謂相當明顯。
與基本型的殲-20相比,殲-20A裝備的是渦扇-10發動機,完全體將裝備渦扇-15發動機,座艙后部采用了隆起的氣壓減阻設計,優化阻力系數的同時還增加了機體空間。
另一個巨大的升級是殲-20A的光電瞄準系統(EOTS)呈現全向探測能力,不像老殲-20的EOTS那樣下端和后端有遮光板,探測視野從270度提升到360度。
另外,專為殲-20彈倉優化設計的折疊翼版霹靂-15也已經在珠海航展上亮相了,殲-20A的主彈倉有望容納6枚霹靂-15,火力與F-22齊平。
至于殲-16D則是全球唯一服役的空軍電子戰機,是人民空軍“無電戰不升空”作戰理念的究極產物。目前主流戰斗機雖然都可以掛載電子戰吊艙,具備較強的電子對抗能力,但是跟專業的電子戰機相比,戰斗機掛電子戰吊艙通常用于自衛,不具備為整個機群提供電子掩護的能力,更不具備進攻性電子戰的能力。
而殲-16D則是集“偵、攻、防”于一體的綜合作戰平臺,全機攜帶4-6個電子戰吊艙,能夠涵蓋多個頻段,對敵人的雷達、通訊系統進行高效的精確干擾。一架殲-16D就能夠為整個機群提供可靠的電子干擾屏障,并且能夠使用反輻射導彈對敵方防空陣地進行壓制,同時還有余力攜帶空空導彈,不需要依賴護航也能執行任務。
而“三劍客”的最新成員殲-35A,則補齊了中國空軍的最后一塊短板。同樣作為五代機,殲-35A與殲-20的關系并不是“高低搭配”,而是“合作互補”。殲-35A擁有更好的隱身性能與亞音速性能,彈倉著重優化了攜帶精確制導武器的能力,是戰場上的多面手,扮演“控球后衛”的角色,能夠憑借著隱身能力發動空襲,大大降低了空襲的損失率。在殲-35A的協助下,殲-20就可以安心擔任主攻手了,甚至在殲-35A和殲-16D消除敵方防空威脅后,殲-20在戰場上專心“吃餅”。
與美國空軍的“三劍客”(F-22、F-15EX、F-35A)相比,中國空軍的“三劍客”擁有更強的空戰能力,首先就是中國空軍擁有專業的電子戰機殲-16D,能夠伴隨作戰機群在一線執行任務,為攻擊機群提供隨隊干擾能力。而美國空軍自從EF-111A退役后,就再也沒有能夠隨隊執行任務的電子干擾戰機了,與美國海軍不同,美國空軍在獲得了F-117以及正在試飛的F-22之后,動搖了空中作戰對電子戰的信念,也導致整個軍種電子戰意識變得淡薄,最優秀的電子戰人才集中到了海軍。1998年的科索沃戰爭,美國空軍一架F-117在缺乏電子戰飛機支援的情況下,被南聯盟使用老式防空導彈擊落,為美國空軍敲響了警鐘。1999年,美國空軍就又提出了一系列電子戰機改裝方案,包括利用無人機、B-52、商用機改裝為電子戰飛機,但最終因為管理、成本等原因全部失敗,美國空軍只能使用老舊的C-130H提供電子戰支援,可慢速且笨重的C-130H只能在后方為攻擊機群提供支援,效率大打折扣,有時候甚至需要機群反過來保護C-130H。
可以說,美國空軍目前最眼饞的并不是殲-20或者殲-35,而是既能夠進行大規模電子干擾又能夠空戰、還能夠打擊防空陣地的殲-16D。美國空軍最新列裝的F-15EX,只能算是一款搭載先進航電系統的四代半戰斗機,雖然也具備一定的電子戰能力,但肯定沒有殲-16D專業。
至于F-22的問題,早就是世人皆知了,設計年代較早導致F-22的航電架構早已落伍,缺乏被動偵測手段以及遠程空空導彈,讓F-22在面對殲-20A的時候劣勢非常明顯。現在美國已經啟動了F-22的升級計劃,但只能涵蓋140多架具備戰斗力的F-22,反觀殲-20的數量在300架左右,對F-22形成了數量與質量的雙重碾壓。
而后起之秀殲-35A雖然看起來與F-35非常相似,但設計理念卻不一樣。F-35追求的一機多能,過去重視對地攻擊性能,在設計的時候摻雜了許多攻擊機的“基因”,導致F-35變得“四不像”,因為機身過于臃腫被稱為“肥電”,機動性一般,飛行速度只有1.6馬赫,隱身性能也被美軍評價為低F-22一個檔次。
而殲-35A擁有更好的飛行性能,速度與機動性都凌駕于F-35,雖然犧牲了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但對于現階段的中國空軍完全夠用了。
美國空軍的“三劍客”,理論上擁有更大的載彈量,對地攻擊的優勢比較明顯。而中國空軍的“三劍客”則屬于攻防兼備的類型,防守的時候憑借著較遠的航程、先進的霹靂-15導彈,能夠在外圍阻擊敵方轟炸機、電子戰機。進攻的時候則可以在電子戰機的掩護下長途奔襲,對戰區內的敵方戰術飛機進行掃蕩,確保己方制空權。
更讓美國空軍感到絕望的是,短期內根本看不到反超中國空軍的希望,由于F-22和F-35都沒有雙座型號,美國空軍想要獲得電子戰機就只能在F-15EX的基礎上縫縫補補了。而中國空軍已經列裝了雙座的殲-20S,未來在殲-20S的基礎上升級出電子戰機、無人機指揮機都只是時間問題。美國空軍唯一一個新型的戰術飛機平臺就是至今仍未正式露面的F-47,而中國則出現了南北兩款六代機,雙方的差距只會越拉越大。
在戰術飛機平臺上,中國空軍已經完成了對美國空軍的反超,未來中國空軍瞄準的目標就是在戰略飛機平臺上進行反超了,等中國的戰略轟炸機服役,就是中國空軍完全超越美國空軍的時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