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嗎?在154光年外的宇宙深處,有一顆比地球大近一倍的“超級地球”,正用規律的“星光閃爍”向人類發送“宇宙信號”。最近,NASA的一項新發現,讓這顆名為TOI-1846b的行星成了天文圈的“頂流”。
它到底有多特別?
TOI-1846b的個頭是地球的1.9倍,體重(質量)是地球的4倍,屬于罕見的“半徑間隙”行星——簡單說,它既不是地球這樣的“小個子巖球”,也不是海王星那樣的“氣態巨無霸”,而是卡在兩者之間的“過渡型選手”。更神奇的是,它繞著一顆比太陽小、比太陽冷的紅矮星轉,每4天就能完成一次“全年旅行”,軌道比水星離太陽還近得多。
神秘信號:來自宇宙的“眨眼”
科學家最早注意到它,是因為NASA的TESS衛星(凌日系外行星調查衛星)發現,這顆紅矮星的星光會規律“變暗”——就像有人每隔4天用手指在鏡頭前擋一下。2018年發射的TESS,靠4臺高靈敏度相機每30分鐘掃描一次天空,至今已“捕捉”到7600多起類似的“星光眨眼”事件,確認了630多顆系外行星。這次,通過地面望遠鏡的光譜觀測和高精度成像,科學家終于坐實了這顆行星的存在。
藏水?可能!
雖然TOI-1846b表面溫度高達約315℃(600℉),但科學家反而對它的“水線索”更感興趣。研究推測,它可能有一個巖石核心,外面裹著一層致密的冰,甚至可能存在淺?;蛳”〈髿?。更關鍵的是,這顆行星很可能被恒星“潮汐鎖定”——永遠只有一面朝著恒星,另一面陷入黑暗。這種極端的溫差,反而可能讓水“躲”在背陰處的低溫區域,就像沙漠里的綠洲。
下一步:拆穿它的“真面目”
現在,科學家已經給它列好了“體檢清單”: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用紅外光分析它的大氣,尋找水蒸氣、甲烷等氣體的痕跡;
夏威夷的雙子星天文臺則用MAROON-X儀器,通過恒星的微小“晃動”(行星引力導致)確認它的質量,甚至可能發現它的“兄弟行星”——目前的軌道異常,暗示著同一恒星系統里可能還有另一顆行星,說不定正處在更宜居的“舒適區”。
為什么我們要關注它?
別忘了,銀河系里75%的恒星都是紅矮星。如果TOI-1846b這樣的行星能保留大氣、甚至藏水,那意味著宇宙中可能有大量類似的“潛在家園”正等待被發現。而它和另一顆新發現的超級地球TOI-715b(137光年外,同樣繞紅矮星),正在幫我們拼齊“行星演化拼圖”——為什么有些小行星會失去大氣,有些卻能“守住”?
從4天一圈的“快節奏公轉”,到可能存在的冰層與海洋,這顆154光年外的“超級地球”,正用神秘信號訴說著宇宙的奇妙。或許用不了多久,韋伯望遠鏡就能告訴我們:它的大氣里,到底有沒有水的“指紋”?
你覺得這顆“超級地球”會藏著怎樣的驚喜?
歡迎在評論區聊聊你的宇宙猜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