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健康37°C工作室】
今年三伏天自7月20日入伏,到8月18日出伏,共30天。三伏天即將到來,如何“冬病夏治”?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7月15日舉行的健康中國中醫藥健康促進主題發布會上,有關專家進行了解答。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西醫結合與少數民族醫藥司副司長歐陽波介紹,三伏天是全年氣溫最高、濕度最大、陽氣最盛的時段,也是開展中醫特色療法、實施“冬病夏治”的黃金時機。通過貼敷、艾灸、針灸、飲食調理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調理臟腑,可有效預防和減輕冬季高發疾病的發作,主要用于呼吸、循環、風濕免疫等系統疾病的防治。
“冬病夏治”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中醫藥特色療法。中日友好醫院中醫部主任醫師張洪春說,冬病是指好發于冬季,或者在冬季容易加重的疾病。中醫認為它是寒、虛、里、陰一系列的病癥。比如慢阻肺、哮喘、過敏性鼻炎以及慢性腹瀉、關節疼痛僵硬。
夏治則是指在三伏天機體陽氣最盛的時候,順應自然,借助自然的溫和熱達到溫補陽氣、散寒驅邪,增強人體之正氣的作用。
哪些人群或疾病適合“冬病夏治”?
一是陽虛、氣虛體質的人群,這類人群有以下幾個特點:平素怕冷怕風、喜曬太陽、喜熱飲,吃牛奶、冷飲之后就會感覺胃部不適或者出現腹痛腹瀉,平時有四肢發涼的癥狀。
二是呼吸系統慢病穩定的人群。“肺喜溫而惡寒,這部分人群如果有哮喘、過敏性鼻炎、慢阻肺等肺系疾病,它的加重多與內寒有關系。”張洪春說,到了冬季,外寒引動內寒,內外合邪、閉塞肺氣,就會導致疾病的加重。在夏季陽氣旺盛的時候,或者說在穩定期的時候,及時給予補陽氣、祛內寒,能夠有效緩解在冬季發作時的癥狀,以及縮短病程。
三是其他具有虛寒性質的疾病,比如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慢性腹瀉等,這類疾病也適宜“冬病夏治”。
每年的三伏天,三伏貼的療法被廣泛推廣應用。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吳節提醒,要因人辨證開穴,再進行伏帖。貼后出現微紅或者是輕度瘙癢屬正常,如起泡要及時就醫,貼敷期間避免直吹空調、劇烈運動。雖然三伏貼作為夏季養生的重要手段,但是惡性腫瘤者、強過敏體質者、感冒發燒者,患有感染性、傳染性疾病者,瘢痕體質者,皮膚病者禁用。
我國南北方的氣候差異明顯,夏季養生也要根據地區差異進行調整。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老年病科主任劉征堂表示,雖然夏季炎熱多雨,但是南方常濕熱,北方多燥熱。因此,在濕熱較為明顯的地區,容易出現食欲不振、胃脘脹滿,周身困重,以及頭重如裹等表現,可以根據清熱利濕和運脾醒胃等作為基本原則,避免午后濕盛時段外出。食療宜采用薏苡仁赤小豆粥利濕,用含有金銀花、藿香、紫蘇葉等涼茶芳香化濁,并且多食百合綠豆粥,扁豆荷葉粥以及酸梅湯等等來益氣養陰,防止體內積熱。
北方夏季干燥,“暑熱”更易傷及津液,在養生方面更注重養陰、生津、潤燥。日常起居應該減少運動量,避免午時出門或者戶外活動,防止中暑或者大量汗出導致的脫水等情況,飲食上可以選擇黃瓜、荸薺、梨等生津補水的食物,補充水分時可以適當飲用電解質水。中醫認為心主夏、赤主心,也可以選擇西紅柿、紅豆、紅棗之類的食物,使氣血充盈、補養心陽。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健康37℃工作室 楊彥帆)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健康37°C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