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佛山市悄悄地興起了一場小規模的疫情。由境外輸入的基孔肯雅病毒,在當地引發478人感染。罪魁禍首,正是我們最討厭的生物之一——蚊子。
基孔肯雅病毒,是一種單股正鏈RNA病毒,直徑約65納米。這種病毒主要分布在非洲和東南亞,其流行毒株分為亞洲型、西非型、東中南非型等。1952年,非洲國家坦桑尼亞首次暴發基孔肯雅熱疫情,從此這種病毒開始飄揚過來,傳播到亞洲、歐洲、美洲共計差不多60個國家。
時至今日,基孔肯雅病毒的傳播已經相當廣泛。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數據,全球范圍內,每年都有不下100萬人感染這種病毒。在我國,雖然基孔肯雅病毒沒有長期廣泛傳播,但廣東、浙江、云南乃至東北的大連,都曾出現過輸入性病例。
不論是人類還是自然界的非人靈長類動物,都是這種病毒的自然宿主。而蚊子作為主要傳播媒介,攜帶著這些病毒到處傳播,這才能夠漂洋過海地在這么多國家掀起波瀾,引發人體的基孔肯雅熱。
科學家指出,基孔肯雅病毒的感染潛伏期為1到12天,平均在2到4天之間。據估計,有75%~95%的病人,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突發的高熱、皮疹、頭痛、肌肉酸痛、嘔吐等。基孔肯雅這個名字,就來自當地語言的一個單詞,意思是“變得扭曲”,用來形容患者疼痛時的狀態。
如果基孔肯雅病毒感染了老年人或者新生兒這樣免疫力低下的群體,還會有生命危險。所以,對于這種外來的病毒,我們一定要提高警惕。
既然這種病毒是通過蚊子傳播的,那么預防它的最佳辦法,就是控制住蚊子,以及防止境外輸入病例。因為即便是蚊子,也需要先叮咬攜帶病毒的人,才能在下一次叮咬時把病毒傳播出去。如果我國境內根本就沒有這種病毒,自然不用怕蚊子傳播基孔肯雅病毒了。
我們科普過,并非所有的蚊子都叮咬人類,主要是伊蚊、按蚊、庫蚊會吸血。不同的蚊子會傳播不同的病毒,其中傳播基孔肯雅病毒的,就是伊蚊,俗稱花斑蚊。
不過話說回來,作為一名科普工作者,我也不能眼光太狹隘,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畢竟庫蚊也能傳播流行性乙型腦炎,按蚊能傳播瘧疾,這些疾病都挺要命的。所以,不論是哪一種蚊子,咱們平時都要預防。
大家都知道,蚊子需要在有水的環境下繁殖及生長。我們家里的蚊子,未必都是從外面進來的,也可能上一輩蚊子把卵生在了家里,即便它們死了,后代也能活下來。所以,大家平時注意更換家中的水,儲水容器記得加蓋,即便是水生植物,也要每隔3到5天換一次水。
同時,家中做好滅蚊工作,蚊香、電蚊拍等裝備都準備起來。大家也要安裝好紗門紗窗,床邊如果有蚊帳就更好了。
出門之前,大家一定要注意防蚊工作,比如噴一些防蚊液,或者穿上長袖的衣褲,并且盡量別在有水或者有大量植物的區域長時間逗留。
以上就是一些防蚊的注意事項,希望大家都學起來。就算沒感染這些病毒,被蚊子叮咬后的瘙癢,也挺難受的,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