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肇慶市科技型企業孵化器工作推進會暨孵化器力量招商交流會在肇慶高新區圓夢園孵化城舉行。來自肇慶科技管理部門、各級孵化器、產業平臺及相關協會的代表齊聚一堂,共同學習工業和信息化部最新出臺的孵化器政策精神,探討如何提升服務效能、增強產業集聚能力,推動全市孵化器高質量發展。
解讀新政:明確孵化器發展方向
會上,廣東省孵化器協會相關負責人對工業和信息化部最新出臺的孵化器政策進行詳細解讀。據悉,相關政策為孵化器的未來發展設定更高標準,其核心在于推動孵化器運營者從提供辦公空間的“房東”轉變為深度參與企業成長的“股東”,從提供基礎服務升級為企業的“創新合伙人”。該負責人強調,新形勢下,孵化器要告別粗放式發展,轉向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精準孵化。
肇慶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協會的報告顯示,全市在冊孵化器數量從2021年的38家減少到2024年的24家,在孵企業數量也呈下降趨勢。協會負責人分析認為,這是行業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調整與蓄力,是產業提質增效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孵化器的轉型發展更顯緊迫。
當天的會議最終凝聚了清晰的發展共識:孵化器必須向“創新合伙人”角色深度轉型。與會人員認為,孵化器要提升孵化能級,強化政策引導與精準服務能力,突出產業導向,深度融入企業成長全過程;同時要創新招商模式,運用“以賽引商”、標準化服務等手段,激活創新創業源頭活水;要深化資源整合,加強產學研協同,發揮金融支撐作用,搭建開放交流平臺,吸引匯聚各方創新要素。
標桿實踐:探索服務升級之路
會上,多家本地優秀孵化器分享了實踐經驗和具體做法,為與會人員展現其從“房東”向“合伙人”轉型的“路線圖”。
“我們著力滿足企業的‘硬需求’,同時為企業規劃‘軟服務’。”肇慶市華智科創企業孵化器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此前,一家從事電子元器件自動化設備研發的初創企業向其提出場地承重、層高和面積等特殊需求,他們隨即在孵化器一樓間隔出220平方米、層高6米的專用空間,供企業使用。同時,孵化器還為企業提供三年租金補貼,并量身定制知識產權保護、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專項資金申請等的三年發展規劃,切實解決初創企業“成長的煩惱”。
在承接端州區百度智能云人工智能基礎數據產業基地及AI應用賦能中心項目時,華智科創則采取“重點服務核心企業,帶動產業集聚”的策略。孵化器初期重點保障一到兩家核心數據服務商的員工住宿、招聘和宣傳需求,同時提前規劃場地,滿足后續集聚需求。目前,該項目已成功吸引15家相關企業入駐,初步形成產業生態。
肇慶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園有關負責人則分享了他們深耕產學研協同,服務區域發展的經驗。科技園充分利用高校資源,累計孵化初創企業300余家,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7家,成功轉化學校發明專利50余項。園區內超六成企業與學校在創業、研發或人才培養方面緊密合作,成為連接高校智力資源與地方產業發展的重要橋梁。
凝聚合力:構建協同創新網絡
推動在孵企業高質量發展,不能單靠孵化器的自身力量,必須整合多方資源,形成合力。在此過程中,肇慶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協會扮演了關鍵角色。
記者了解到,該協會聯合金融機構,在肇慶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園、華智科創企業孵化基地、圓夢園孵化城等三家國家級孵化器設立“科技金融特派工作站”,定期派員深入企業了解融資需求,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努力緩解近700家在孵企業的融資難題。
同時,該協會積極組織“企業出題,高校解題”對接活動,通過挖掘企業技術需求,精準匹配高校科研資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已對接涵蓋機械制造、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的近40家企業。活動促成高校與企業簽訂橫向合同3項,達成意向合作項目15個,共建產學研合作基地6個、聯合實驗室2個,并推動了人才聯合培養和科技特派員入駐。
肇慶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科技部門將整合全市孵化器資源,建立協作機制、形成招商合力,不斷做大在孵企業規模;同時引導全市孵化服務機構聚焦產業需求,提升服務能力和盈利水平,持續優化創業孵化生態,為肇慶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動能。
來源:肇慶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 林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