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內蒙古鄂爾多斯戈壁灘上,中核集團的工程師們屏息凝神,注視著金黃色的鈾溶液緩緩注入儲存桶——中國最大天然鈾項目“國鈾一號”正式產出第一桶鈾。這桶“鈾”看似普通,卻標志著中國核工業迎來歷史性轉折點。
01 二十年磨一劍,中國攻克“鈾”困局
中國缺鈾的困境曾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頭頂。我國鈾資源對外依存度一度高達83%,國際市場價格波動與地緣政治博弈隨時可能卡住中國核工業的脖子。更令人扼腕的是,中國北方盆地埋藏著數十萬噸砂巖型鈾礦,但因品位過低被貼上“呆礦”標簽。傳統開采技術無法經濟利用這些資源,只能任由寶藏沉睡地下。
“國鈾一號”采用的CO?+O?地浸技術堪稱鈾礦開發的“微創手術”。通過特制鉆孔將溶浸液注入地下礦層,鈾礦物在地下發生化學反應后,含鈾溶液被抽至地表提純。整個過程無需開挖地表,污染物排放量較傳統工藝降低90%以上。
這項技術更革命性的突破在于:
- 將鈾礦開采邊界品位從萬分之五降至萬分之一,盤活北方盆地數十萬噸低品位鈾資源;
- 單個礦山每年可消耗3萬噸二氧化碳,兼具環保與碳中和效益;
- 通過5G+AI實現遠程智能管控,生產效率提升40%以上。
鄂爾多斯盆地鈾礦儲量占全國40%以上,項目全面投產后,中國鈾礦自給率將在三年內從不足30%躍升至70%。
02 三大核領域爆發,鈾資源成戰略基石
鈾礦產能大突破恰逢中國核工業全面發力,三大領域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擴張。
在國防領域,鈾資源正點燃中國核動力航母的引擎。
四川某基地已完成004型核航母艦用核反應堆原型測試。該反應堆采用金屬冷卻快堆技術,體積比傳統壓水堆縮小40%,功率卻提升50%,可提供30年不間斷動力。
一艘10萬噸級核航母全壽命周期需消耗約4噸高濃縮鈾。隨著“福建艦”即將服役,004核航母秘密開工,鈾燃料自主保障成為挺進深藍的根基。
在能源領域,中國核電建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
截至2025年7月,中國在運與在建核電機組總量已居全球第一。
- 已頒發建造許可證機組:30座;
- 待審批待建造機組:23座;
- 已運行機組:59座。總規模將突破112座。如此龐大的核電集群需要穩定、低成本的鈾燃料支撐。“國鈾一號”量產后,核電發電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最終惠及千家萬戶的電費賬單。
在戰略威懾領域,鈾濃縮產能提升正重塑大國核平衡。
美國現役核彈頭超3000枚,而中國長期奉行“最低威懾”戰略。2024年美國對伊朗核設施的打擊警示世界:沒有鈾資源自主,就沒有戰略底氣5。隨著現役核彈頭陸續超過30年有效期,鈾資源保障成為核力量更新的關鍵。五角大樓內部評估承認:“中國核武庫擴張速度超出預期,2030年或形成對美核均勢”。
03 全球鈾資源博弈,中國破局出奇招
為徹底解決鈾資源安全問題,中國布局了一盤全球大棋。
2024年12月,中國完成對哈薩克斯坦鈾礦的戰略收購:
- 獲得扎列奇諾耶鈾礦49.979%股權(儲量3,500噸);
- 拿下Khorasan-U合資企業30%股份(儲量33,000噸);
哈薩克斯坦是全球最大鈾生產國,2022年產量占全球43%。這次收購使中國繞過中間商,直接掌控鈾礦源頭。
技術輸出也同步推進。“國鈾一號”的綠色智能開發模式已吸引哈薩克斯坦、納米比亞等資源大國關注。中國正從鈾資源進口國轉向技術標準輸出國,逐步打破歐美把持數十年的鈾資源壟斷格局。
中核集團已構建起“國內開采、海外開發、國際貿易、戰略儲備四位一體”的鈾供應鏈體系,核工業的命脈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
戈壁深處,鈾溶液在管道中無聲流淌,而太平洋另一端,美國“民兵-3”導彈正因老化陷入妥善率危機。當中國核動力航母的引擎在渤海灣徹夜轟鳴,五角大樓評估報告中的警告正成為現實——中國將在2030年實現對美核均勢。
鈾礦自主的背后,一場涵蓋能源安全、國防建設與戰略威懾的核工業革命已拉開大幕。當西方壟斷集團開始恐慌于鄂爾多斯的風沙,一個更尖銳的問題浮出水面:中國的核工業爆發,將重塑世界能源與軍事格局,還是引爆新一輪核競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