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方。最近生活有些變化,我帶著孩子搬到了日本。
未來,我將在《老方在日本》這個欄目持續為大家分享我在異國他鄉的生活點滴以及一些思考。
如果你感興趣,想了解關于日本的生活、房產、投資等等,歡迎進群交流。
移居日本之后,我常常在想,人生真正的轉折,或許不是在登機那一刻,而是在開始思考“我到底想過什么樣的生活”那一刻。
我知道,很多人是因為“不滿”而移民。這種不滿當然成立,教育、空氣、人際關系……哪一樣都足夠壓垮人。
但問題是,當你用“逃離”作為動機,去到新的地方之后,只要新的地方不夠完美,你又開始尋找新的出口。
我遇到過不少朋友,移民之后開始擔心種族歧視、社會排外、身份政策,生活變成另一種形式的內耗。
你從來沒有問過自己:我移民,是為了什么?
很多來日本的華人,常說的“華人三件套”:塔樓、國際學校、阿爾法車。物質化、標準化、模板化的移民路徑。在社交媒體上,去曬自己掙了多少錢,買了多少房子,或者鉆了什么漏洞,似乎只有這些才讓自己有存在感。
但是,這和我看到的日本人不一樣。
在家門口,有一家拉面店,只有不到10個座位。店主是一個小伙子,每天上午要騎摩托車40公里來店里,他能記住客人的喜好,你旅行回來時,他會主動給你搭訕旅行中有什么有趣的事情。你看不到他們的焦慮,他們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
在距離公司100米的拐角處,有一對老年夫婦開的面館。我常去他們家吃午飯,夏天是冷蕎麥,冬天是熱烏冬。他們似乎每天都過著一樣的生活,卻從沒有那種疲憊或勞苦的表情。他們在吧臺圍成的操作間,面前是霧氣騰騰的鍋,煮飯、端菜、收銀,說話不多,眼神始終柔和。在那種面湯熱氣氤氳的縫隙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把一日三餐做成了某種秩序感的錨點,也把一種不驚不擾的生活方式活成了時間的注腳。
有時候,我會想,他們是不是沒有想過“再上一層樓”?有沒有想過要去做點“更大的事”?
但時間久了你會明白,他們做的是比“更大”更難的事——不逃不躲地守住日常那種內心的飽滿和寧靜,是不需要拿出來曬的東西。
還有一次,是在阿波座的一家小花店。店主是一位四十多歲的中年女士,每天清晨會騎著腳踏車去批發市場選花,店面不大,花卻擺得講究。她會給每一束花寫一個名字,比如“歸家的光”“喜歡就是晴天”。我一開始以為是營銷噱頭,后來才知道那是她自己生活的注解——她一個人生活,每天買花、賣花、養花,把時間過得輕聲細語,卻從不空洞。
這就是我在日本常常看到的另一種生活——
沒有“套件化”的炫耀,也沒有“快速復制”的路徑,甚至都不太談“成功”這個詞。
他們不大說“我是誰”,而是在一碗面、一束花、一次記憶中,默默地回答著“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在日本的這100多天了,悟了很多事情。包括移居。你移居的動機不是“去擁有”,不是說找我們花幾萬塊錢辦個經管簽證,來日本享受高福利、享受醫保、享受日本從失去的三十年走出來的時代紅利,而是“去失去”——失去焦慮、失去比較、失去曾經熟悉的生活。
中國人太在意“性價比”。你花了幾十萬買套房,買車、買教育、買身份——但你永遠不允許自己虧。買的每一樣東西都必須物超所值。
但生活,不是商品。它不是“買得對不對”,而是“過得對不對”。
真正的移民,是向內安頓。
也許很多人不敢承認:不是你不適應這個國家,而是你不適應自己。
為什么日本的地方小鎮能讓人感到寧靜?不僅是風景,更是這個社會的“心富足”——人有選擇權,社會有容納力。一個社會能不能讓你慢下來,不是靠GDP決定的,而是它愿不愿意給你空間,允許你成為你自己。
所以在真正移民前,請問自己一句話:“我來,是為了要什么?”
如果你想清楚了,你或許就能從“城市的喧囂”中出走,走進一份你真正想過的日子。
如果你想清楚了,確定要來日本了,可以掃碼進群,聊一聊日本身份配置、聊一聊日本房產。
今天還給大家準備了一份資料,掃碼進群,發送關鍵詞【日本】,您將獲得:
1、【高度人才簽證】《打分表》,滿足70分,三年拿綠卡!滿足80分,全家最快一年拿日本綠卡!
2、【經營管理簽證】流程+全流程成本費用,7萬辦理,無資金來源、管理和語言及學歷要求,一人申請,全家受益!
3、【東京最新房價地圖】+【大阪最新房價地圖】,高清原圖發你!
4、一次免費的1V1咨詢規劃服務,根據您的情況量身定制,為您規劃一條高性價比的出海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