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清晨,
一場驚心動魄的“鋼鐵芭蕾”
在西二繞昌北樞紐A匝道上演。
重達14000噸的A匝道轉體橋
在90分鐘的鐵路“天窗點”內完成逆時針轉身,
跨越中國最繁忙的京九鐵路。
3.6米高差下的毫米級平衡、
與呼嘯列車擦肩而過的驚險、
繞城高速閉環的最后一搏——
所有懸念,
都系于這場與時間的賽跑。
“數據復核完畢!等待封鎖指令!”
現場指揮員的聲音在黎明中格外清晰。
這一刻,
不僅關乎一座橋的轉身,
更決定著南昌“黃金十字”
交通樞紐能否完美拼合。
萬噸“巨無霸”空中精密起舞
凌晨4時30分,京九鐵路樂化段還處于朦朧夜色中。距離鐵軌僅16.48米的A匝道轉體橋施工現場卻已是一片繁忙景象。探照燈將工地照得如同白晝,數十臺工程機械整齊列陣,技術人員穿梭其間,進行最后的設備調試。這座總重1.4萬噸、相當于萬輛小汽車重量的T型鋼構橋,即將在90分鐘的鐵路“天窗點”內,完成一場逆時針42度(轉體總計45度,14日試轉體已完成3度)的“空中芭蕾”。
“這是江西橋梁建設史上技術難度較高的轉體工程?!敝需F二十四局南昌公司工程管理部高級工程師劉祥華站在橋墩下,仰望著這座龐然大物,聲音沙啞卻充滿堅定。他身后的橋體兩端呈現出3.6米的顯著高差,如同一臺傾斜的巨型天平——2.92%的縱坡設計讓轉體平衡難度倍增,而毫米級的就位精度要求更容不得分毫差錯。
為確保萬無一失,項目團隊提前72小時進入“戰備狀態”:球鉸中心預置5厘米偏心距以抵消傾覆力矩,底端梁體加載配重塊;鐵路沿線每30米設一名防護員,8組全站儀構成“天羅地網”監測系統;甚至模擬了6級大風和液壓失效的極端場景?!拔覀兙拖窠o大象做微創手術,稍有不慎就會釀成重大事故?!眲⑾槿A的比喻引得眾人會心一笑,但很快現場氣氛又重回凝重,因為此刻,所有人都在等待鐵路調度那聲“天窗點開始”的指令。
90分鐘“毫米級”極限挑戰
“接觸網停電完畢,封鎖開始!”6時55分,隨著對講機里傳來鐵路調度鏗鏘的指令,轉體攻堅戰正式打響。10分鐘內,防護組迅速完成鐵路線物理隔離,兩臺千斤頂完成最后調試。現場指揮員反復確認:“防護措施到位,設備狀態正常,可以啟動轉體!”
兩臺千斤頂同步啟動,橋體開始勻速緩緩轉動。“轉速穩定,應力波動正常!”監測室內,工程師們緊盯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流。7:05至7:42這關鍵的37分鐘里,橋體順利完成40度轉體,平均每分鐘轉動1.08度。
轉入最后2度階段,操作切換至“點動模式”。點動時間調整為20秒、10秒、5秒,每一次微調都伴隨著監測數據的即時反饋。梁端剩余弧長從1.13米縮減至0.56米,全站儀反饋數據與BIM模型實時比對,誤差始終控制在正負2毫米內。
最后0.4度轉體堪稱“繡花功夫”。操作員屏息凝神,采用“點動—測量—調整”的循環模式,每次轉動后立即進行三維坐標復核。當梁端剩余弧長僅剩0.43米時,現場氣氛緊張到頂點。
“姿態鎖定,弧長歸零!”7時55分,隨著現場指揮員通報完成指令,現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轉體橋與預設支座嚴絲合縫,梁底與鐵路鋼軌的9.994米凈空分毫不差。南昌鐵路局駐場代表豎起大拇指:“在國內繁忙鐵路上空完成作業能達到如此精度,真不容易!”
此次轉體施工的成功,離不開多項技術創新和精密計算的支持。項目團隊首次在萬噸級坡面轉體中應用了國產球鉸承載技術,通過優化球鉸材料和結構設計,確保了轉體過程的平穩性和安全性。同時,團隊還開發了基于BIM技術的動態監測系統,實現了轉體姿態的實時可視化監控。
“我們通過多次模擬計算,確定了最佳的配重方案和轉體速度?!敝需F二十四局南昌公司西二繞涉鐵項目總工程師白彥杰介紹道,“尤其是在高差條件下,如何平衡力矩是關鍵?!睘榇?,團隊在底端梁體設置了精確配重,并通過預偏心設計進一步優化了轉體穩定性。
九個月連克兩座萬噸轉體關
不到一年時間,我市的橋梁轉體技術完成了一次令人矚目的跨越升級,其成果正悄然改變著市民的出行體驗和城市的發展格局。
陽光大道跨京九鐵路斜拉橋轉體(資料圖)
陽光大道跨昌九城際鐵路斜拉橋轉體(資料圖)
2024年11月8日凌晨,贛江新區陽光大道項目上演了震撼一幕:兩座各重2.8萬噸的龐然大物在京九鐵路和昌九城際鐵路上空精準對接,一舉創下我省轉體橋梁重量、橋面寬度、球鉸直徑三項紀錄。中鐵十一局五公司項目負責人杜釗曾形象地比喻:“這如同在密布血管處縫合傷口,容錯率極低。”該項目采用三維數字化施工工藝和雙轉體同步方案,將對繁忙鐵路線的干擾降到了最低。
僅僅九個月后,西二繞昌北樞紐A匝道轉體工程,則以1.4萬噸的“身姿”在更復雜的條件下完成了驚人一轉。如果說陽光大道是平地起舞,那么昌北樞紐則是在3.6米高差的坡道上演繹平衡藝術。項目團隊迎難而上,創新采用“動態配重+網格化監控體系”,預埋高精度應力傳感器網絡,并在核心的球鉸中心預設了5厘米偏移量以調整支點,確保萬無一失。轉體后,梁底與下方京九鐵路接觸網立柱的間隙被精確控制在1.79米,難度系數和精度要求更上一層樓。
兩項工程共同面對著京九鐵路日均百列列車通行的嚴苛考驗,但應對策略體現了技術的進化。陽光大道依靠BIM技術深度仿真和提前試轉鎖定參數;西二繞昌北樞紐A匝道則首創“時空分治法”,將最核心的轉體動作壓縮在寶貴的90分鐘“天窗點”內一次性成功,大量輔助工序巧妙穿插在列車運行間隙進行,施工效率大幅提升40%。這種“在跳動心臟上進行微創手術”的精細化模式,彰顯了我市作為重要交通樞紐破解建設與運營矛盾的智慧。
技術的突破,最終服務于城市格局的重塑和市民生活的改善。曾經飽受大型貨運車輛穿城之苦的市民,如今在陽光大道上體驗著前所未有的暢通與安寧。家住南昌經開區的熊雨霏感觸頗深:“以前大貨車轟隆隆地從城區過,又吵又不安全,送孩子上學都提心吊膽?,F在陽光大道通了,大車都走那邊,城區路況好多了?!标柟獯蟮赖慕ǔ桑行Х至髁诉^境重載交通,顯著改善了城區環境質量和交通安全。
而即將在9月底全線貫通的西二繞昌北樞紐,意義更為深遠。它將成功串聯東外環、昌九高速,最終閉合南昌繞城高速,不僅有效分流昌北機場區域30%的過境車流,更將顯著緩解福銀高速的擁堵壓力,為區域經濟動脈注入新活力。
從陽光大道緩解城區擁堵、提升市民生活品質,到昌北樞紐打通區域大動脈、服務經濟發展,這兩座里程碑式的轉體橋梁,不僅刷新了技術高度,更在不到一年間跑出了“南昌速度”。當未來長三角與珠三角的車輛在這條新動脈上飛馳時,那些驚心動魄的90分鐘轉體時刻,已悄然融入了這座城市發展的堅實基座,并最終化作市民腳下更順暢的道路和更美好的生活圖景。
樞紐貫通激活贛鄱經濟脈動
9時02分,首趟列車呼嘯而過,司機甚至未察覺頭頂剛發生的壯舉。但這一刻,對我市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具有里程碑意義,西二繞昌北樞紐“黃金十字”就此閉合,標志著南昌“兩環十二射”高速公路網即將形成歷史性閉環。這不僅是一條路的連通,更是南昌都市圈“血脈”的一次關鍵疏通。華東交通大學交通運輸與經濟研究所所長查偉雄評價道:“這不僅是物理路網的閉環,更是區域經濟‘毛細血管’的重新編織,其意義堪比當年南昌地鐵1號線開通對城市空間的顛覆性重塑?!?/p>
作為戰略性樞紐工程,西二繞昌北樞紐通過8條匝道與2條高鐵(京九鐵路、昌九城際)、3條高速(福銀高速、東外環、昌九高速)實現高效立體交互,徹底打通了城市西向、北向的交通“任督二脈”。
“A匝道8月26日通車后,南昌核心城區到九江主城區車程將壓縮至40分鐘,比目前節省近30分鐘。”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吳濤介紹,“這不僅能有效分流昌北機場區域30%的過境車流,較大緩解楓生快速路等城市主干道的擁堵壓力,更構建起覆蓋航空、高鐵、高速的‘空鐵公’一體化綜合交通網絡,顯著提升南昌作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的承載力和輻射力?!?/p>
其經濟帶動效應已然顯現。南昌經開區順豐豐泰產業園企業代表表示:“多式聯運每年可為我們節省大量運輸成本。更重要的是,樞紐帶來的時效提升,讓我們的產品能更快觸達華中、長三角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
西二繞的全線貫通,特別是昌北樞紐的投用,其帶來的裂變效應將深度重塑區域發展格局。
短期看,它是都市圈的“加速器”,將強力加速南昌都市圈“一小時通勤圈”從藍圖變為現實,有效彌補了昌九走廊長期缺乏高效東西向快速通道的結構性短板,使得安義、永修、贛江新區等外圍組團與我市中心城區的時空距離急劇縮短,人才、資金、信息流動更加順暢。
中期看,它是產業的“粘合劑”。通過無縫連接安義縣新型建材、贛江新區光電信息、永修縣馬口工業園有機硅、南昌經開區電子信息等多個特色產業集聚區,樞紐將較大激活沿線產業協作潛力,促進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為打造“昌九工業走廊”提供堅實的交通支撐。
安義縣副縣長楊武說:“昌北樞紐通車后,安義縣與南昌主城區乃至九江的聯系更加緊密高效,招商引資和高端產業發展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同城化效應日益凸顯?!?/p>
長期看,它是發展的“新引擎”。隨著西二繞涉鐵段(含A匝道)通車在即,南昌繞城高速將首次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完整閉環。規劃部門透露,未來這里將與昌西大道、空港大道(莘洲大道)、港口大道等多條規劃及在建的城市快速路相連,形成“環+放射”的現代化立體綜合交通網絡骨架。
這不僅是我市打造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的“核心支點”,更能持續釋放區域經濟發展新動能。據研究機構初步預測,該閉環路網的形成,將為我市深度融入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參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循環奠定至關重要的基礎設施基石。
一條路,一個樞紐,閉環的不僅是車流,更是我市面向未來的發展大循環。
鋼軌上的“繡花功夫”鑄就城市新高度
萬噸橋體以毫米級精度完成“空中轉身”,這場驚心動魄的轉體施工,堪稱現代工程史上的“鋼軌繡花”。在90分鐘的鐵路“天窗點”內,南昌建設者用90分鐘的極致專注,以每秒0.02度的精準控制,在華東最繁忙的鐵路干線上,完成了一場力與美的完美演繹。
200噸配重水的精準調控,328次安全瞭望的嚴謹記錄,5厘米科學偏移對3.6米高差的完美制衡……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建設者們對工匠精神的生動詮釋。就像繡花針在錦緞上穿梭,他們在鋼鐵巨構上“繡”出了南昌精度,用科學的態度和精湛的技藝,將工程難題轉化為技術創新的契機。這種追求卓越的精神,正是南昌城市品格的最佳注腳。
這場轉體施工的深遠意義,遠超工程本身。它不僅打通了繞城高速的“最后一公里”,更標志著南昌從“交通節點”向“核心樞紐”的華麗轉身。不久后,當第一道車痕烙在新橋路面,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物理空間的連接,更是經濟版圖的重構。物流效率的提升、產業布局的優化、區域協同的加強,都將在這座“黃金十字”樞紐上得到充分釋放。
回望南昌城建史,從贛江大橋到地鐵網絡,從跨鐵轉體到立體樞紐,每一次突破都在重塑城市格局。今天的轉體成功,既是對過往建設經驗的傳承,更是面向未來的新起點。它告訴我們: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既要有“萬噸轉體”的魄力,更要有“毫米精度”的執著。
當晨曦中的鋼鐵巨龍完成華麗轉身,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正在加速崛起的南昌。這座英雄城正以“鋼軌繡花”的精細功夫,在新時代的畫卷上,描繪著更加壯闊的發展圖景。這場完美的“鋼鐵芭蕾”,必將激勵我們在建設現代化都市的道路上,繼續書寫新的傳奇。
來源:洪觀新聞記者 萬磊/文 影視部/圖
編輯:姚西林 二審:李園園 終審:楊赟
南昌發布
微信公眾號:nc_fabu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