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英國《金融時報》一則報道撕開美國"盟友戰略"的新裂痕——五角大樓正施壓日本、澳大利亞明確在臺海沖突中的角色,試圖逼兩國站隊。消息一出,日澳反應耐人尋味。日本防衛省公開表示"假設性問題難以回答,任何回應都需依據憲法、國際法和國內法律具體情況處理";澳大利亞國防部長康羅伊更直接,稱"澳大利亞不會提前派遣軍隊參與任何沖突,主權優先,不討論假設"。
美國總統特朗普(資料圖)
這兩國態度,和此前美國施壓時的"順從"形成鮮明對比。問題根源或許藏在更早的時間線里:美國對日本的"對等關稅"豁免期剛過,東京街頭還彌漫著不滿情緒;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同期在中國訪問,隨行帶著企業巨頭的龐大代表團,中澳經貿合作的熱度肉眼可見。
美國為何此時緊逼盟友?表面看是想給臺海問題上"雙保險",但更深層的是其全球戰略的焦慮。過去幾年,美國在"關稅戰"中已顯疲態:對華加征的關稅生效日期一推再推,原本強硬的磋商會議變成"應美方請求"才得以舉辦,最終不得不取消部分對華限制、下調關稅。連美國國務卿魯比奧都得在東盟會議期間申請與中國外長會晤,足見其"撐不住"的底色。
這種背景下,美國卻要求日澳當"馬前卒",邏輯矛盾得近乎荒誕。美國自己都不敢在臺海問題上拍板,憑什么讓盟友"提前排雷"?更諷刺的是,美國一邊逼盟友站隊,一邊又想和中國緩和關系——畢竟在中美峰會的談判桌上,美國能談的條件更多,而日本可能被"擠出議程"。
美國總統特朗普(資料圖)
日澳的反應,本質是對美國信任的崩塌。過去跟著美國跑,圖的是"安全保障"和"經濟紅利",但現在賬算得更清楚了:跟著美國遏華,要出錢出力擔風險,收益卻未必落袋;和中國合作,經貿往來實實在在,企業發展有保障。就像澳大利亞,一邊應付美國的"臺海表態"要求,一邊帶著企業代表團訪華,這才是主權國家的生存智慧。
再看臺海問題的特殊性。這從來不是普通的地緣博弈,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紅線。這些年中方反制能力肉眼可見提升:軍事上,解放軍常態化繞臺巡航、聯合演訓覆蓋臺島周邊海空域;經濟上,對臺貿易壁壘調查、對"臺獨"相關企業精準制裁,每一步都讓外部勢力忌憚。美國自己都不敢"斬釘截鐵出兵保臺",盟友哪來的底氣往前沖?
更深層的變化,是全球格局的"去美國化"趨勢。美元地位波動、多極化加速,各國更清楚"把雞蛋放一個籃子"的風險。日本過去敢在臺海問題上"上躥下跳",是因為覺得局勢可控、有美國兜底;現在中方反制力度升級,美國自身難保,日本自然收斂。澳大利亞更現實——中澳經貿額連年增長,企業依賴中國市場,得罪中國的代價遠超"討好美國"的好處。
美國總統特朗普(資料圖)
美國的算盤打得很精:用"盟友"當炮灰,既能消耗中國戰略資源,又能給自己留足轉圜空間。但現實是,盟友早已不是"聽話的小弟"。他們看得懂美國的"戰略模糊",也算得清自身的利害得失。當美國連自身利益都無法保障時,所謂"盟友"不過是隨時能被拋棄的棋子。
五角大樓或許還在盤算:逼日澳表態能給中國添堵,能給臺海局勢施壓。但他們忽略了一個關鍵——中國維護主權的決心堅如磐石,任何外部干涉都阻擋不了統一進程。日澳的"失控",本質是全球格局變化的縮影:單邊主義行不通了,霸權思維該收場了。
從關稅戰到臺海施壓,美國的每一次"發力"都在暴露自身虛弱。當"盟友"都開始用腳投票,當"小弟"接連說"不",或許該到了美國重新審視自己定位的時候了——靠綁架盟友維持霸權,終將被時代淘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