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寶媽講,她帶六歲兒子在小區(qū)玩時,孩子老遠(yuǎn)看見幾個小朋友在玩 “老鼠偷油”,眼睛瞬間亮得像落了星星。
他在旁邊站著看了幾秒,小手攥了攥衣角,慢慢走過去,聲音小得像蚊子哼:“我能和你們一起玩嗎?”
沒人理他。
孩子抿了抿嘴,又往前挪了半步,聲音稍大些再問:“我能和你們一起玩嗎?”
依舊沒人回頭。幾個孩子的笑聲、跑鬧聲裹著風(fēng)飄過來,他就那么孤零零地站在中間,像個透明的影子,小手垂在身側(cè),剛才發(fā)亮的眼睛一點點暗了下去。
過了幾秒鐘,他垂下頭,轉(zhuǎn)身走回來。臉上沒什么表情,就是不說話了。
寶媽一邊安慰他說“可能他們沒聽見”,一邊心里咯噔一下:這句話,不是我一直教他的嗎?要禮貌,要得到別人的允許,要文明社交……
可為什么,還是被冷落了?
你可能不知道,“我能和你們玩嗎?”這句聽起來體面又有教養(yǎng)的話,并不適合孩子在真實社交中使用。
它甚至可能是在“坑娃”。
一:為什么這句話,反而容易讓孩子被忽視?
我也教過布妞,想要和別的孩子玩時,得有禮貌,可以問一下“我能和你們一起玩嗎”。
但我發(fā)現(xiàn),大部分情況,布妞都是失望地回來。
摸索了幾次,我才明白,這句教科書式的“社交金句”,卻并不能幫孩子正確社交。
①太“被動”了,孩子把選擇權(quán)拱手讓人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能和你們玩嗎”這句話,重點其實是:我能不能?你們決定。
這句話里,沒有一點點主動權(quán)。
孩子完全把自己放在一個“請求者”的位置,對方只要不回應(yīng),孩子就沒戲了。
換句話說,他不是在“加入游戲”,而是在“請求同意”。
那“能”還是“不能”,就完全由別人決定。
②缺乏“內(nèi)容”,聽上去無聊又尷尬
孩子問:“我能和你們玩嗎?”
對方并不知道你是誰,也不知道你會不會玩、能不能讓游戲更好玩。
這句話,很空。
舉個例子,就像你和一群朋友聊天,有個陌生人站你身邊說:“我能加入你們聊天嗎?”
你可能本能地一愣,或許心里還有些抗拒。
但如果他說:“你們剛才說那個事兒,我也遇到過!”你反而會回頭搭話。
③小孩的游戲,本來就不“歡迎陌生人插隊”
尤其是像“過家家”“搭積木”“角色扮演”這類游戲,小朋友其實已經(jīng)形成一個內(nèi)部規(guī)則和節(jié)奏。
如果有孩子貿(mào)然打斷,他們本能地會“排外”。
他們并不是故意欺負(fù)誰,而是出于一種“我正玩得正嗨,不想被打斷”的保護(hù)機(jī)制。
而“我能和你們玩嗎”正好就是那個“打斷節(jié)奏的人”。
④聽不清 + 不好接 = 被當(dāng)空氣
很多小朋友問這句話的時候,聲音小,站得遠(yuǎn),說得慢。
幾個孩子在你追我趕的時候,是根本聽不清的。
而即便聽清了,“我能和你們玩嗎”,也很難讓孩子們快速給出反應(yīng)。
他們不知道怎么回你,干脆就不回。
二:孩子更容易被“接納”的3種方式
很多媽媽這時候會問:“那我孩子不這么說,難道要不請自來?那不是沒規(guī)矩嗎?”
不是的。
我們不是反對孩子有禮貌,而是要教他們“有效”的表達(dá)方式,尤其是在孩子自己的社交場景下。
我們可以引導(dǎo)孩子用更“參與式”、“合作式”的表達(dá)方式,比如:
?觀察+加入式說法
可以讓孩子先觀察別的小朋友的游戲,然后表達(dá)主動加入:
“你們是在玩跳房子嗎?我也會,我來跳下一輪可以嗎?”
“你們在扮演超人嗎?我也來當(dāng)‘壞蛋’吧。”
或者看到別的小朋友玩游戲,主動幫忙撿下球、幫忙拿下東西,然后自然而然加入。
這樣的說法、做法,有3個好處:
1顯示孩子有觀察力:不是盲目闖入,而是看懂了他們在玩什么;
2表達(dá)出孩子的興趣:不是“我來湊熱鬧”,而是“我也想一起玩這個”;
3提供價值:比如“我來當(dāng)壞蛋被你們抓”、“我也有小汽車”。
孩子之間,其實就是在用這些“有趣角色”來建立連接。
?自帶資源型說法
“我?guī)Я藗€泡泡機(jī),我們可以一起吹!”
“我也有變形金剛,我給你們看看。”
帶資源的方式,其實是孩子之間最自然的互動方式。
不用求別人接納你,而是你讓別人對你感興趣。
?主動提議玩法型
“你們要不要來玩?zhèn)€新的游戲?我教你們挽花繩!”
“我們可以比賽誰先跑到那邊的石頭!”
這類方式適合稍微外向、有經(jīng)驗的孩子,他們更容易當(dāng)“組織者”。
我們可以在家練習(xí),引導(dǎo)孩子先在熟人中試一試。
三:在家里,我們能做什么練習(xí)?
在家里,我們可以和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戲。比如:
媽媽扮演兩個在玩積木的小朋友,讓孩子練習(xí)怎么加入;
孩子說一句“我能玩嗎”,你就告訴他:“我在玩醫(yī)生給病人看病的游戲,你是誰?”
然后你引導(dǎo)他說:“我是護(hù)士,我來幫你量體溫!”
幾次之后,孩子就會知道,加入一個群體不只是“求加入”,而是要說出他能提供什么、能參與什么、能讓這個游戲更好玩。
也可以多引導(dǎo)孩子觀察游戲、多做出表達(dá),這樣,孩子就會越來越有經(jīng)驗,也就越來越知道,如何加入別人的游戲了。
我們都希望孩子受歡迎、有朋友,但社交能力不是天生的,它是可以教、可以練、可以陪著一起成長的。
與其讓孩子一次次碰壁,不如從一句話開始,幫他換一種更聰明、更自信的表達(dá)方式。
教他主動靠近這個世界,而不是小心翼翼地等別人接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